“發動決戰反擊的日期視乎於接下來進展的如何。”
秦晉對待孫孝哲的策略一直都是步步蠶食其軍心,能避免與其正麵作戰就盡量避免,如此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益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此前,秦晉之所以急於破局,因為河東戰事危殆,神武軍幾乎有全線崩潰的危險,但是盧杞最後在絳州一線站穩了腳跟,史思明的攻勢受挫,他才能沉下心來做此籌謀。
經過數月的接觸,郭子儀已經十分了解秦晉的用兵風格,看似總愛兵行險招,但每每都以保存人命為第一要務,不過,這麼慢慢磨要等到猴年馬月啊。
“叛軍至今仍有十餘萬眾,自從在關中各郡收縮兵力以後,七成以上都集中在長安,倘若不做奮力一擊,不止要僵持到哪一月了!”
郭子儀說的委婉,但秦晉清楚,他這是在勸自己,最好改變保守的用兵方式,盡早擊敗孫孝哲,即便付出代價也是值得的。何況回紇部騎兵南下的消息也像一道催命符,如果不能在他們抵達京畿之前破局,唐朝的處境就被動了。
“從今天開始,加大心理攻勢的力度,想必叛軍早就不堪忍受了。”
秦晉沒有采納郭子儀速戰速決的建議,在他看來現在每一個軍卒都是極為寶貴的,與其都在長安城下拚光了,還要保住絕大多數人,留待應對將來的麻煩。他可不像其他人一般,認為隻要長安之圍一解,平定局麵就會指日可待。
用他的話來說,解長安之圍隻不過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真正的硬仗,惡仗恐怕還在後麵。如果現在就拚光了,將來就會更加被動。
長史李萼親自出馬,在東城延興門外對著叛軍做心理攻勢。所謂心理攻勢,就是集合了數百嗓門大的軍卒,輪流齊喊事先擬好的說辭,大意就是棄暗投明,既往不咎,還會升官發財,更重要的是,吃食管夠。
前事既往不咎,升官發財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頭,隻有吃食管夠這一條可是立馬就會兌現的。
為了增強說服力,李萼特地在甕城中的投誠叛軍裏挑選了不少能言善辯之人現身說法。
選中現身說法的人,當日都會獎勵一碗豬肉,一碗水酒,這對他們可是極大的誘惑。因而人人爭搶這相對不多的名額,被選中者慶幸之餘,更是賣力表現,甚至於使出了渾身的解數,生怕那位李長史不滿意,此後就不派他們優差了。
“兄弟們,孫賊孝哲如此對待咱們,為啥還給他賣命?看看兄弟,投誠了朝廷以後,禦史大夫非但既往不咎,還酒肉管夠,好吃好喝的供給著……何苦,何苦還守著那陰損刻薄的小人呢?”
這些話說的半真半假,但於聽者而言卻如海浪蝕堤一般,來自內心的抵抗會住家銷蝕瓦解。
“長史君,咱們整日如此嘶喊,能來投奔的卻每日不過十數人,至多時也才數十人而已,何年何月才是個頭啊?”
一名佐吏忍不住在李萼的耳邊抱怨。對此,李萼並不像身邊人一般的心浮氣躁,忽而一陣風由東南方刮了過來,他禁不住聳動了一下鼻子,因為空氣中帶著一種淡淡的腐肉氣息。
李萼抬腿踢了踢腳下化成稀泥一般的雪地,天氣越來越暖和,長安城外堆積了數萬具屍體,一旦不能及時處理,恐怕立時就會引發一場大瘟疫。
還有,佐吏的抱怨也是個大問題,他相信日積月累的心理攻勢一定是有效果的,隻是叛軍營地壁壘森嚴,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能逃出來。此前訊問那些投過來的叛軍,多半都是趁著值夜放哨的機會逃出來的。
如果人為的給他們創造一個逃出來的機會,李萼相信,一日投過來上千人也未必不能。
念頭及此,李萼便馬不停蹄的返回長安城中,他要去見秦晉,把突然生出的想法悉數告之。
當秦晉得知李萼的大膽建議以後,不禁眯起了眼睛,思忖著這麼做的得失利弊,片刻之後他還是選擇了讚同。
很快,一支大約五千人規模的步卒魚貫出城,對此叛軍並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唐.軍日日都在城外集合演練,他們都已經見怪不怪了。然則,這一次,五千步卒顯然不僅僅是隻做集合演練,大約半個時辰以後,大約十架石砲被組裝完畢。
隨著一聲令下,繃緊的絞筋驟然失去了製約,霹靂炮被石砲拋射至高空,快速的向前疾射而去,最後落在叛軍的層層壁壘內炸的四分五裂,很快叛軍營地內就騰起了濃烈的硝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