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所需要的,是廣平王的威望,那些宰相們可以不在乎神武軍和他這個掌兵的禦史大夫,但必然都重視李豫這個未來的儲君。因而,隻要李豫做出一種姿態,是傾向於神武軍的,那些別有用心之人就會投鼠忌器。
“廣平王不必親去宮中覲見天子,秦某自可為之。”
李豫有些著急,如果他連這點忙都幫不上,那還有什麼用了?
秦晉擺擺手,繼續說道:
“實話說,隻須借助廣平王之名,就已經足夠了!”
這時,李豫才恍然,連不迭拍著腦袋。
“也是,也是!既如此,大夫盡管放手為之,一切有李豫在後麵撐著!”
秦晉得到了李豫的許諾,長身正對其一揖到地。
“謝廣平王援手之恩!”
這一揖讓李豫有些發窘,思忖再三,他還是決定向秦晉求助。
“舉手之勞而已,倒是又一樁要緊事,須得請教大夫,也不怕大夫笑話,李豫在軍中遇到了頭疼事,麾下將佐,多有陽奉陰違之事,令人頭疼至極。”
見李豫自曝其短,秦晉也就不再掖著藏著,坦然道:
“軍中之事,在乎張弛又道,賞功罰過,既然有罰,就得有賞。如果隻讓軍中將士見識罰之殘酷,而看不到賞的誘惑,又豈能激起上下劃一的奮進之心?”
其實李豫的問題秦晉早就看出來了,對於那些敢於忤逆權威的人一味懲罰,隻以威立信,而不已賞籠絡人心,這其實就是本末倒置,乃領兵大忌。
秦晉如此已經說的極是透徹,短短一句話,李豫頓有茅塞頓開之感。仔細回想了他領著這些功臣勳戚子弟以後,的確隻罰不賞,期待以嚴法整頓軍紀,看來這條路是走錯了。
怕李豫還不清楚其中的根本所在,秦晉又補充道:
“賞功罰過的根本在於軍法,標尺要始終如一,不可有半分商量揣度的餘地,否則將賞不成賞,罰不成罰……”
李豫虛心就教。
“也就是不得爛賞過罰,不能因人而異,這個道理先生也教過!”
他口中的先生自然是指李泌。李泌曾在李亨為太子時就與李亨過從甚密,也受李亨所托,指點過幾位兒子的課業。
不過,這句話說完,李豫馬上就意識到自己失言了,畢竟誰都知道,李泌和秦晉乃是解不開的死敵,如今在秦晉麵前提李泌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
然則他畢竟是皇子,也有著與尋常人一樣的自尊,便隻尷尬一笑,如果做過多的解釋,反而有越描越黑的嫌疑。
秦晉則完全不在意李豫提及先生,隻嗬嗬一笑。
“想不到門下侍郎也有如此見地……實在是刮目相看。”
他本想用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揶揄李泌幾句,但顧念著李豫的麵子,才說了句恭維話,由此這次失言便輕描淡寫的岔開了。
最後,李豫和秦晉一同趕往郭子儀所在的北禁苑軍中去提審假賊首孫孝哲。剛到轅門,就見郭子儀迎了出來。顯然,他對李豫的到來覺得有些意外,但馬上就明白了秦晉的意圖,神色中的擔憂也跟著淡了幾分。
“假賊首在何處?廣平王要親自提審。”
郭子儀先是向李豫躬身行禮,然後才說道:
“也算意外收獲,賊首雖然是假,但也來頭不小,在安史叛軍中也算頗有些地位。”
秦晉眼睛一亮。
“是誰?”
“張通儒,安祿山斜封的副使!算是孫孝哲的左膀右臂!”
李豫問道:
“他可招出了有用的消息?孫孝哲逃往了何處?”
郭子儀搖搖頭。
“此賊嘴巴很緊,一問三不知。他的身份也是降營中的高級將佐辨認出來的。雖然跑了正主,但這個副使也勉強可以說得過去,獻俘……”
說到此處,郭子儀放慢了語速,秦晉正好接上了他的話頭。
“獻俘就大可不必了,一個副使,萬一把這認錯人的消息傳揚出去,以訛傳訛,反而會成為番邦笑柄,隻按原計劃大觀兵就是!”
郭子儀忽然又道:
“還有一樁事,末將拿不準主意,一時難以斷定!”
“說,何事?”
“末將懷疑,押解張通儒,輕身入京的回紇小隊騎兵頭目就是磨延啜羅本人!”
“磨延啜羅?”
這幾日,秦晉聽到這個名字的次數足以磨起了繭子,倒是真對此人產生了一些興趣。
回紇以安史之亂為契機,在此後十餘年間就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其國中人才也定然如雨後春筍一般,否則也未必能抓住這個機會。因而,秦晉抽測,這個磨延啜羅一定不是簡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