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章:大吏歸河東(1 / 2)

“巡撫河東杜……”

有眼尖的官吏看清楚了旗幟上字,一個個官吏不由得麵麵相覷。至德四年以後,朝廷多了一個比節度使權力還大的使職,那就是地方巡撫。

而巡撫河東的隻有杜甫!第五琦當然知道秦晉當政以後以天子名義封出去的幾個地方巡撫,其中杜甫是跟隨秦晉多年的心腹,從馮翊郡太守到現在,已經有四五個年頭,所巡撫的地方也是朝廷最為重視的地方。

如果按照朝廷官場的慣例,像第五琦這類宰相一級的重臣當然要親自相迎的,但今日隻是一次意外的邂逅,所以對於這位聲名甚高又一直不見其人的巡撫便遠遠的注目而已。

“看看巡撫的陣仗,比起當年的節度使還是差了啊,當年幾大邊軍的節度使進京述職時,隨行的扈從前後能拖出去數裏,一眼望不到盡頭……”

“可不是嘛,那個時候真是好時候啊,隻可惜……”

官吏們說起舊日的輝煌來,都是忍不住唏噓,不過也都明白,今時不同往日,節度使頭上也有了製約他們的巡撫。隻不過,因為安祿山和史思明造成的惡劣影響,就算權重如巡撫,也隻能低調行事了。

當馬隊馳得近了,官吏們才看得清楚,杜甫隨行回京的扈從大概隻有二三百人,第五琦暗道:

此人倒與秦晉的風格有幾分相似,秦晉出行時,在長安附近,隨行也不過十數人,就算京畿道遠一點的郡縣,所帶的隨扈人員也不過二三百人。

這種情形在以往是絕對不存在的,比如楊國忠或是李林甫這等權相在位時,每逢出行,就算在長安城內也是隨扈數百人,一旦出城,那就是動輒千人以上的規模。

不講求別的,除了安全的考量以外,最重要的便是為了彰顯其本人的權威!

但是,這種習氣在秦晉執掌長安以後漸漸得以改變,低調逐漸成了官員們競相模仿的,尤其是這位河東巡撫,以堂堂邊鎮節帥回京述職就隻帶了二三百人,這種情況也是前所未見的了。

“相公,出問題了!”

正在第五琦看著杜甫馬隊的背影暗自沉思時,一名佐吏麵目嚴肅的在他身邊耳語了一陣。

最初之時,第五琦還有一句每一句的聽著,但過了幾句之後,麵色也陡然一變。

“哪家的人,竟敢如此對抗政事堂?”

佐吏輕聲道:

“大寧坊獨孤家!”

第五琦的眼睛裏浮現出了一絲狠厲的光焰,有了秦晉的許諾之後,他意識到了這其中的機會,現在有人不知好歹的一頭撞了上來,他自然是樂於見到的。

“走,回去!”

……

再一次回到長安已經與最初離開時隔了四年,杜甫的心底裏難免蕩起片片漣漪,但這漣漪也僅僅是乍起還靜。在他的臉上見不到一絲一毫的波動,曾經的窮酸小吏,除了厚厚的一疊詩稿便身無長物,重新回到長安,地位已經今非昔比。

“撫帥,到了!”

麵前就是神武軍帥堂的轅門,他在長安沒有家,自然也就省卻了回家的煩惱,說又說回來,就算有家室在城中,於他而言也是公事為先的。

河東的戰事並沒有爆發,趁著這難得的平靜機會,杜甫回到了長安,一方麵是商議河東未來數年間的規劃,另一方麵則是神武軍擴軍的問題。涉及到擴軍,無論身為節度使的盧杞,還是有巡撫使職的杜甫,都沒有權利決斷。

杜甫本來有意讓盧杞回京述職的,但河東的情況突然又有了反複,幾處山口間都有了史思明叛軍的蹤跡,雖然當時的判斷仍舊是試探性的佯攻,但也絕對不能輕視。

於是,有著更多作戰經驗的盧杞便隻能留下來坐鎮,改由杜甫回京。

秦晉得知杜甫回來以後很是高興,親自迎出了轅門。杜甫低調的甚至沒有派人打前站,回到長安時,也是沒有動用任何特權,一切按照現有的條例規劃行程。

“一別數年,杜公清減了!”

比起數年前,杜甫的麵部更加棱角分明,雙頰凹陷顯得顴骨十分突出,但一雙眼睛卻是光焰內斂,比起從前的不如意,其精神氣質已經是天差地別了。

杜甫施禮道:

“如果我一人清減能換得河東太平,又有何妨?隻可惜,史賊一日不平,河東就一日不得安寧!”

他這次回來就是為了擴軍,擴軍當然為了打仗,一旦打仗,對河東百姓而言自然不是什麼好事。杜甫是個有悲憫之心的官吏,秦晉將百姓視若棋子,可以任意利用舍棄,但在他那裏,從不會輕易的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