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箭之地開挖,挖到城牆下麵,一二百人輪流不停的幹活,至少也得半夜的功夫。黃宣幹這事已經不是第一次,當年神武軍在河東與河南挖洞炸城時早就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並且在組建預備學堂時又將這些零散的經驗彙總到一起,甚至連各項情況的具體數據都統計的十分詳細,就算有不確定的細節,預備學堂的教官們也都在城郊開闊地做了許多實驗,以得到第一手的數據。
黃宣於被征調之前,一直在預備學堂中充任教官,此時此刻以往的諸多經驗就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是擔心,他們這麼做真的能在一夜之間攻陷鐵門關嗎?
挖地道進城這種事隻適用於突襲,一旦被發現,人家隻須派少量的軍卒守住出口便萬事大吉了。可是,黃宣不但安排了上千人挖地道,還布置了兩千餘人在距離鐵門關一箭之地外列陣待戰。綿延的火把竟延伸到數裏以外,遠遠的於黑暗中看去,聲勢竟頗為駭人。實際上,這隻是一種攻心戰術,多數的火把都是被插在地上的,為的隻是達到一種虛張聲勢的效果。鐵門關內的賊人如果不親自到近前查看,是絕難發現的。
一麵秘密的挖掘地道,另一麵又大張旗鼓的虛張聲勢,本該秘密行事的卻又大搖大擺的拉開架勢,難道還怕鐵門關內的賊人們發現不了地道嗎?況且,鐵門關內的賊人十有七八是安西叛卒,有著十分豐富的作戰經驗,便有更大的幾率發現沙州軍挖掘地道的行為。
黃宣做事很少向部下們解釋,他隻須部下們依軍令行事,一切便會順利的朝著他希望的方向發展。
正當如火如荼之際,探馬急急來報:
“找到獨孤長史了!”
“太好了!”
黃宣興奮的嚷了一聲之後,又問道:
“獨孤長史可曾受傷?”
探馬答道:
“身上的傷不少,應該還不致命!”
僅此判斷,獨孤延靖的傷應該不輕,但隻要沒有性命之憂,便還有恢複的可能。不過,黃宣並沒有回去看望獨孤延靖,而是命人傳令,好生照料他,要全力以赴的救治,務必使其盡快恢複健康。
之所以不回去,是因為陣前的形勢更需要黃宣,按照此前的預估,再有一到兩個時辰就會將地道挖掘到城下的指定位置,在這個當口絕不能出現任何差池。
不過,就算同樣是兩百人一組的挖掘地道,進度也同樣有先有後,其中靠近北麵的一組竟然比預期中提前了半個時辰挖到指定位置,經過反複的測量以後,確定無誤以後,黃宣下令將火藥倒進事先準備好的超大號木箱中。
這種木箱長近一丈,寬有兩尺三寸,高不足五尺,之所以做成這種長條形,也是出於挖掘地道難度的考慮,木箱的寬度每增加一尺,地道的寬度就要相應的擴大一尺半,必須得留出足夠的餘量,可以將木箱經由地道抬到指定位置。而地道擴了一尺半,所耗費的工時也會大大增加,因而綜合各方麵的因素之下,才有了這種尺寸的箱子。
名為失畢的突厥長者也在一旁觀戰,他是黃宣特地邀請來的,此戰的目的更是使這些心神散亂的突厥人增強對唐軍的信心。
失畢看的莫名其妙,早在四十年前他也是突厥部族中數得上的勇士,與草原諸部、吐蕃人包括唐軍都打過仗。獨獨向黃宣這種攻城的法子卻甚為罕見。
他雖然已經年邁古稀,可性子依舊十分直爽,便毫不諱言的問道:
“將軍既然試圖以挖掘地道之法破城,便應該安安靜靜的盡可能不被發現,因何又這麼聲勢浩大的派了兩三千人在那裏示威呢?”
其實,這個疑問也是絕大多數軍將的疑問,用這種矛盾的戰術攻城,還真是頭一遭見過。
黃宣在謎底解開之前仍舊賣著關子,也不詳細解釋,隻是告訴失畢:
“這麼做必有其意義,稍待片刻,自然便會知曉其中的因由所在!”
黃宣說的很輕鬆,以至於失畢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想法,難道是自己多年未曾再上戰場已經看不懂年輕人的戰術了?不過,幾經思考之下,失畢還是想不透其中的關鍵因由,心中不免有幾分失望,這個年輕的唐人將軍顯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麼睿智,他今夜的所作所為絕對是愚蠢的。
該提醒的都已經提醒了,唐人將軍不肯聽勸告,那就隻能等他碰了釘子再說。像這種攻城的辦法就算遭遇到失敗,死傷也不會過甚,大不了明日等他挫了銳氣以後再好好的出謀劃策也是不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