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王子去而返(1 / 2)

巴格達是一座事先就規劃好的城市,王宮和民宅都是早就規劃好的,數條大街以王宮為中心,呈圓形向外輻射。距離王宮近的為王公大臣聚居區,稍遠的則為普通官吏和商人居住的區域,在向外都是大片大片的空地,將來會將泰西封的普通市民遷居於此。

新都的營建,朝廷隻會為貴族和身份地位顯赫的人建造宅邸,比如哈裏發的兒子,或者阿巴斯這種王族重臣。

至於普通的官吏、商人還有小市民們,隻能自掏腰包,建造新居。

在得知了新都的這些規劃情況以後,賽義德下意識的以為,如果真的向馬赫迪所說,用唐人的話來形容,便是“勞民傷財”

賽義德直言不諱的提出了異議,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馬赫迪笑著說道:

“所有配合朝廷營建新都的人,都會得到為期十年的免稅特權,而且免稅隻限於穆斯林,那些依舊堅持異教信仰的人,仍舊要花費高昂的遷居費用。當然,如果他們乖乖的信奉真主,自然可以享受免稅的待遇了。”

說了這麼多,馬赫迪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以遷都為契機,進一步同化那些生活在都城裏異教徒們。

賽義德也不得不欽佩馬赫迪的招數,同時又讚了一句:

“那些迷途的羔羊們一定會感念殿下的仁慈……”

說起馬赫迪仁慈,可並非賽義德的故意奉承。實際上,西到歐羅巴,東到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這一整片的土地上,幾乎所有宗教都有著極嚴重的排他性。

比如被羅馬帝國奉為國教的基督教,他們對待異教徒通常會采取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毀滅作為排他手段。羅馬帝國每一座城市的廣場上,都不知道有多少被烈火燒死的冤魂。

相比較而言,大食教的手段就緩和多了,僅僅用人頭稅這種方式去進行逼迫。

誠然,許多人因此而破產成為流浪漢,可畢竟還留給了異教徒一條狹窄的生路,總比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施以火刑要“仁慈”的多了。

“帝國的仁慈會得到回報的,自從哈裏發繼位以來,針對異教徒的人頭稅每年都在減少,而且減少的幅度要遠遠高於倭瑪亞時期的任何一年,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每年都有更多的人皈依真主了呢!”

忽然,賽義德覺得額頭一點冰涼,下意識的抬手摸去,是水漬。

“雨將至,殿下快快趕去前麵的行宮避雨吧!”

禁衛隊長焦急的催促馬赫迪趕去行宮避雨。

在興建巴格達之前,在底格裏斯河的岸邊就有哈裏發的一座行宮。

當年,曼蘇爾也正是在這裏居住時,才產生了於底格裏斯河岸邊營建新都的想法。

馬赫迪顯然意猶未盡,不想這麼快就躲進地勢稍低的行宮,他們腳下的小山正好可以一覽未建成的巴格達全貌。

遠處在建的王宮緊緊挨著一座清真寺,高高的塔尖超過了所有的建築。

他指著塔尖對賽義德說道:

“將來,那裏是帝國最大的清真寺,任何寺廟在它的麵前都會產生烏鴉在雄鷹麵前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