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父祖恩寵,榮登帝位(1 / 3)

身世傳聞

乾隆皇帝是大清曆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既便是他的出身,曆來有種種不一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浙江海寧陳氏所生。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康熙年間,皇四子雍親王胤稹與朝中大臣陳閣老很友好,王妃鈕祜祿氏生得美貌,深得雍親王寵愛。她與陳夫人也很要好,常有來往。相傳,陳閣老五十餘歲時,其夫人忽然懷孕,陳閣老欣喜若狂,便早燒香,晚磕頭,求菩薩保佑生個兒子,好接繼香火。這時,王妃鈕祜祿氏也懷了孕,也渴望生個男孩,日後出人頭地。康熙四十九年,鈕祜祿氏與陳夫人同月同日分娩。陳夫人生了個男兒,遂了心願,而王妃竟生了個女孩,內心愁悶。王妃的身邊婢女李媽是個精明絕頂的人,她知曉王妃的心事,便忍不住對王妃說:“奴才願為王妃效勞,能將公主變成小王。”於是便與王妃耳語一番,王妃聽後,喜笑顏開,忙讓李媽著手去辦。這李媽出了宮門,便來到陳閣老府上,先說道:“恭喜夫人生了貴子。”然後又說:“王妃也生了小王,王妃讓老婢來此告訴夫人,待滿月時,請夫人帶小官人到宮裏玩玩。”陳夫人高興地答應了。

到了滿月那天,王妃不見陳夫人與小官人進宮,很是著急,令李媽到陳府去接。當李媽又來到陳府時,見陳夫人正害病,陳閣老沒有進宮的打算,就說:“我家王妃在宮裏準備了各樣禮物,如果夫人與小官人不能去,恐怕王妃會生氣的。”陳閣老聽後,想了半天,最後決定讓奶媽抱著小官人隨李媽進宮。來到宮裏,李媽讓陳府奶媽在下房等候,便抱著小官人見了王妃。陳府奶媽一直到暮色降臨,李媽才將孩子交給她,孩子抱回陳府後,揭開臉罩,陳夫人不由大吃一驚,竟是個女娃。陳夫人痛不欲生。陳閣老也十分悲傷,但她想道王妃生的是女孩,將兒子換去,日後有望當皇帝,於是,便對夫人說:“不要哭鬧,不得聲張。出了這事,隻好將錯就錯,否則性命難保。”一日,王妃抱著小王子出來與雍親王見麵,雍親王見這白白胖胖的兒子,又是鈕祜祿所生,滿心喜歡,從此更加寵愛王妃了。而陳閣老怕別人知曉,便告老還鄉,回到浙江海寧。但後來“陳與帝共一宗”之說仍然不脛而走,繪聲繪色地傳遍大江南北。

另一種說法認為,乾隆是在康熙年間,為熱河行宮——避暑山莊的宮女所生,這宮女名叫李金桂。康熙四十九年秋季,皇帝率領眾皇子、文武大臣,來到“木蘭圍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狩獵活動。這“木蘭圍場”在河北承德以北四百裏的地方,此地山高林密,野獸極多,是個理想的狩獵場所。方圓數百裏的圍場,由近五十個小圍場組成。八月底的一天,在阿格鳩圍場,康熙皇帝端起獵槍,打中了一頭肥碩的梅花鹿。皇帝的槍聲就是信號,各隊扈從聞聲策馬揚鞭,追逐四散的群鹿。其中一隊的領隊是皇四子雍親王胤禛,這胤禛身材魁偉,能騎善射。隻見他挑中一隻大鹿,全力追趕,足足追了有一頓飯的功夫,方舉槍射擊,連發兩槍,這頭鹿便倒地身亡了。雍親王勒住馬,回頭望去,隻有貼身的一個叫恩普的“哈哈珠子”(男孩子),氣喘籲籲趕上來,其他人等已不知去向。

雍親王高興地指示恩普,砍下鹿角,好回去登賬。恩普卻先拿出一個木碗,割開鹿的喉管,接一碗鹿血,遞給雍親王,那雍親王一口氣喝了大半碗,然後才動作麻利地砍下鹿角,主仆二人跨上馬,緩緩南行。

鹿血有壯陽補氣之神效。不多時,隻見騎在馬上的雍親王臉脹得通紅,鹿血勁發,心裏像有一團壓不住的火,喉嚨熱乎乎的,像有東西梗得難受,喘不上氣來。雍親王忙叫住恩普問:“這附近有人家嗎?”恩普回答說:“四爺,翻過前麵的山,就能看見行宮,我去找個妞兒讓您享用。”雍親王隻好重新上馬。他們順坡而下,很快到了平地,隻見平地盡處,是一個菜園,菜園邊處,又是一片樹林,林邊有一座茅屋映入眼簾。主仆二人停住馬,恩普忙說:“四爺,您先進屋等等,我很快就回來。”雍親王明白他去做什麼,便進屋坐在炕沿上等著。不多時,恩普就將一位宮女推進屋,然後又掩上門。宮女驚叫一聲:“四爺!”雍親王早已按捺不住欲火,黑暗之中便與這宮女草草完了事情。事畢,雍親王推開屋門,當他回頭看時,真是吃驚不小,這宮女長得實在太醜,想到剛才那番激情,不由大失所望,恨不能馬上離開此地。於是急忙叫道:“恩普,快牽馬來!”恩普牽過馬來,雍親王上了馬後,一言不發,往北走去,心想:接照清朝家規,皇子私通宮女,算是穢亂宮闈,這事如果傳出去,不僅對自己競爭皇位不利,而且會給臣下和後人留下笑柄。隻有當機立斷,除掉這知情的哈哈珠子。想著想著便走近峽穀,這峽穀路很窄,一麵是懸崖,一麵是峭壁。雍親王讓恩普前麵帶路,自己揚鞭策馬跟著,當他靠著峭壁一麵與恩普的馬接近時,便舉起鞭子狠狠向恩普的馬眼抽去,恩普的馬受驚,亂踹亂跳,三下兩下,就把恩普拋下懸崖,馬也隨後落進穀底。

當雍親王望見前麵有七八個皇帝派遣的近侍騎馬迎來,都停住馬,一名禦前侍衛忙說:“四爺,奴才們可找到你了。”雍親王便將如何追上了一頭大鹿,恩普又如何不小心掉下懸崖之事細述一遍,禦前侍衛安慰一番,留下兩名侍衛查找恩普下落,自己便陪著雍親王上馬,趕回圍場。自然免不了皇父幾聲責備,便又隨皇帝回到避暑山莊。隨後,禦前侍衛稟報了恩普的死訊及善後處理。不久,雍親王及陪侍人馬就隨皇帝回京了。

後來,李金桂在破舊不堪的馬棚裏生下一子。此事被宮中知道後,由德妃出麵,求得康熙帝同意,才將這個孩子抱入宮中,傳說他就是乾隆帝。

據正史記載,乾隆生於康熙五十年 (1711)八月十三日,他的母親是鈕祜祿氏。鈕祜祿氏於康熙四十三年稱賜侍胤禛藩邸為格格,那年她才十三歲。弘曆即帝位後尊她為孝聖皇太後。所謂乾隆為漢人之後,以及他是雍親王“野合”而生,並沒有史實作依據,可見隻是傳說而已。

關於乾隆的身世的第一種傳說,我們有必要考查“海寧陳家”。“海寧陳家”一詞,在大清,朝野聞名,臣民皆知,乃至帝王君主,亦襲其辭以稱之。道光朝有江西建昌道道員陳崇禮應召,道光帝詢其家世。陳崇禮為佐貳屬員起家,當時官場有重科舉出身之風,故而意頗惶愧。然而當陳奏明自己係陳元龍、陳世倌之後代,道光帝欣然微笑曰:“汝固海寧陳家也。”遂擢陳崇禮為鹽運使,可見其晉升純係得力於門望。海寧,清為州治,在浙江省北部,南臨杭州灣。清世談官閥,侈恩遇者,無不知海寧陳家。而恩遇隆盛之根由,乃至謂:清代有一帝,實為其家所產,或謂係聖祖康熙帝,或謂係高宗乾隆帝,而集四方傳言,則以指乾隆者為多。

到了清朝末年,可以說海內上自縉紳,下迄婦孺,莫不知海寧陳家子有一人為帝之說,而漢人尤為津津樂道,眾口一詞,有憑有據,牢不可破。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足可以與“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被刺”等傳說比肩,並稱為清宮四大奇案。

海寧陳家的園邸,有禦書“愛日堂”、“春暉堂”二匾。日,尤如父也,“愛日”可解為釋孝養父親,“春暉”取自唐朝孟郊《遊子吟》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母恩之意。認為乾隆為海寧陳家子的傳說大概便是以此為力據。然而經過考證,此二匾實為康熙所書,與乾隆毫無幹係。《清史稿·陳元龍傳》中載:“康熙三十九年,遷侍講學士,明年,轉侍讀學士。四月,上……作書,賜內直翰林同觀。諭曰:‘爾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當書以賜。’元龍奏,父之 年逾八十,擬‘愛日堂’三字。禦書賜之。”此禦書“愛日堂”匾之由來,時陳元龍同鄉查升,擬請“澹遠”二字,康熙亦即揮毫賜之。禦書“春暉堂”匾之由來,係康熙四十六年事。據《海寧州誌·列女》中載,陳元龍胞弟陳邦彥,其父陳維紳,死得很早,娶黃氏,“陳維紳娶黃氏,錢唐相國文僖公侄孫女,觀察懷玉季女也,年十九歸陳。三載寡,守節四十一年,丸熊教子,迄於成立。以子邦彥貴,封淑人。康熙丁亥,禦書‘節孝’二字旌其門,癸醜,賜‘春暉堂’額”。由此看來,康熙為臣工家府題寫匾額,乃經常之舉,為的是施之恩德,喚之感念,融洽君臣關係,不失為馭下之道,毫無穿鑿附會之嫌。

又如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南巡,時桐城張文端公英已以大學士致仕,迎輦清江浦,隨至江寧。康熙將啟駕,張英已與在籍諸臣奏請,允留一日,得旨:“念老臣懇求諄切,準備再留一日啟行。”最初,張英已謝職歸籍臨行時,禦書“篤素堂”三字以賜;在淮安,則禦書“謙益堂”及“葆靜”匾額;在江寧,則禦書對聯及“世恩堂”匾額,他所賜賚,不可勝言。“世恩”二字,於好事者揣測亦可聯為“祖上恩德、後嗣感念”之類,莫非康熙與桐城張家有脈因?否則何以單挑“愛日”、“春暉”之禦書匾額而指清代有一帝為海寧陳家之後呢?

海寧陳家登科入仕,始於明正德八年(1513)分科陳中孚,後來科名仕官之盛,實為罕見。陳氏之顯貴,在明朝為陳與郊、陳與相兄弟,一為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一為貴州左布政。與郊之後雖有科第官職,但不及與相之後代,頗應“芝麻官數”之讖語。與相之子陳元暉、陳祖苞同登萬曆癸醜進士,一為山東左參政,一為順天巡撫,時為明末。

海寧陳氏科第之奇,常以父子兄弟同登一榜為慣例。祖苞的兒子陳之遴,於崇禎丁醜中榜眼,官至中允,入清庭遂累升至大學士。之遴弟陳之暹之子陳金允,為康熙朝尚書。祖苞之後代多清貴之官,然不登卿相。與相還有一子名陳元成,官至大學士,陳氏為卿相者,皆元成之後。元成之子陳之遴為拔貢生,之遴之子陳元龍為宰相、孫陳邦彥為侍郎;元成另一子陳之問為歲貢生,之問之子陳詵為禮部尚書,詵之子陳世倌為宰相;之問另一子陳世仁為翰林檢討,世仁之子陳用敷官督撫。之問還有一子陳論為刑部尚書。

海寧陳氏在康熙、雍正兩朝,仕宦顯達,中外居要任者頗多,而科第尤以康熙朝為盛。康熙四十二年癸未會榜,陳元龍弟陳嵩,侄邦彥、陳詵之子陳世倌,三人同榜,按行輩竟為三代。康熙五十六年,元龍之子陳邦直,世倌之兄陳世仁,還有一服屬較疏的陳武嬰,兄弟三人同榜。一時以天下之大,就試者極多,然而高中者屢為海寧陳家,這難怪會令人產生神秘之見解,附會於帝出乎陳家,特假科榜以恩賞。然而,附會傳說者不知陳家有此吉兆,是在乾隆未出世多年之前。以榮盛之勢相比較,海寧陳家至乾隆朝,官運其實已經稍衰了。

陳世倌在雍正朝,曾做過巡撫大員,至乾隆六年,由工部尚書升至文淵閣大學士。至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以錯擬票簽革職。陳世倌被革職後兩年,乾隆十五年八月,來京恭祝皇帝萬壽,想必竭盡諂媚之辭,寶財之獻,結果乾隆賞其原銜,仍令回原籍海寧。至乾隆十六年三月,命來京入閣辦事。九月,兼管禮部事。自陳世倌複起,在內閣中事事小心,至乾隆二十二年,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退職。乾隆帝不加理會,陳世倌卻遲遲不欲遽歸故裏,帝亦視而不見,不肯諭留,而陳世倌終於未行即卒,老死他鄉——就是說,即使如傳說中言,乾隆南巡至海寧陳家去見或者去認那位辭官回家的所謂生身之父陳世倌,也見不到,認不了了。

乾隆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若以抱養異姓之子來論之,則必須生年在康熙五十年內,且月份日期也不能有較大出入,而且必須是當朝天子康熙或雍親王胤禛之所為。據考證,這一年海寧陳氏在朝為官者有兩位,一位是陳世倌之父陳詵,時剛剛由湖北巡撫內升工部尚書,其擢職在四月,已在京朝任事;另一位是陳元龍,是八月初四日由吏部左侍郎遷廣西巡撫,距乾隆生日隻差九日,當尚在朝,未赴新任。陳詵與陳元龍為同祖兄弟,皆為大學士陳元成之孫。值得注意的是,傳說帝家以女換去陳世倌之子,而當時陳世倌並未在京任朝官,縱然是生育一子亦無條件被帝家換去。

此外,當時陳詵或陳元龍如果真有一子被康熙帝或雍親王抱而易之,因其諱避而後世鮮知。如果說是康熙所為,斷不可信!康熙是清代帝王中子女最多的一位,總共有五十五個子女,其中子三十五人,除夭折早亡者外,成年皇子二十人。時複立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不久,至將再廢,而諸皇子躍躍思動,皆欲謀儲,釀成後來兄弟相戕的宮廷慘劇。麵對這種情況,康熙極為憂慮,為何還要以“鳳換龍”之手段抱一異姓者,置之雍王府,而又隱諱其事,以成漢人潛移滿族天下?若果真如此,莫非康熙是存心蓄意將江山社稷交與漢人,才立雍親王為儲嗣,以促成易來之陳氏之子將來繼其父位而稱帝,則胤禛奪嫡之疑案便不存在,而諸王的不滿與聲討也便可以理解,其仇視所歸便是康熙而非雍正了。這種推測,是極不合乎情理的,絕對不能成立!

如果說是雍親王胤禛私下抱易陳氏之子,而當時雍親王此前已有三子,第一子及第二子雖早殤,第三子弘時已八歲,何必再抱一異姓漢人?難道胤禛也聽說“青龍蟠橋下”、“檀樹墳之後人位極人臣”等海寧吉兆,曉得陳氏三子必有九五之福嗎?而這必須建立在胤禛鐵定爾後稱帝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當時兄弟相煎正熾,焉知皇位歸於哪位皇子?就算胤禛自信有把握能夠奪取金鑾,以當時韜晦審慎之為,亦不肯易換漢臣之子,以供諸兄弟攻擊之資。角勝於毫芒之間的諸皇子,最怕授人以柄,何人這樣做,無異自毀,其帝王之夢必成泡影,而且極有獲罪遭遣之禍。因此,假設陳詵或陳元龍有一子被康熙帝或雍親王易去,其動機難以成立,後果更不堪設想,假設也就失去了意義。

此外,在大清朝,旗人生子一定要報都統衙門,宗室生子一定要報宗人府,定製十分縝密。何況紫禁城內,門禁森嚴,怎麼能隨便抱子出入宮內?傳說演義故事中將臣工、侍從以至仆婦出入深宮大內說得如同信步街肆,麵見皇帝與皇太後、皇後如同尋親訪友,還有什麼金鑾殿上皇帝召見攜手臣工之類,都是缺乏宮廷常識的隨意編造。

總之,種種傳說中關於清朝有一帝、或者幹脆說乾隆帝弘曆係抱養於海寧陳氏之子的話,可以完全辟除。關於乾隆下江南至海寧駐幸陳家之事,亦絕非去認什麼生身父母,而是為了海塘工程。

清朝修治浙江海塘工程,始於康熙朝。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命內大臣海望、直隸總督李衛赴浙查勘海塘,諭曰:“如果工程永固,可得民生,即費千萬不必惜。”此為大舉修治的開始。乾隆即位剛剛兩個月,即諭:“浙江修理海塘工程,該督郝玉鱗等奏,增添捐納條款,經九卿令議準行。朕思捐納一事,原為一時權宜,無益於吏治,並無益於國帑。朕知之甚悉。浙江增捐之處不必行。海塘工程,著動正項錢糧,辦理其事。”以此來看,雍正、乾隆盡心於民事,並不惜動用國庫,以杜絕捐輸苟且之謀。

乾隆即位後,雄心勃勃,頗欲有所作為,也自有其功業。他常從形式上效法先祖,看到其祖父康熙“為百姓閱視河道,谘訪閭閻風俗”而六下江南,“盛典昭垂,衢謠在耳”,因於乾隆十六年(1751)起,中經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至四十九年(1784),也先後六次到江南巡視。對此,乾隆比較重視,自言:“予臨禦五十年,凡舉兩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並強調:“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他在南巡中,確實比較注意興修水利,治理水患,特別是對浙江海塘工程,予以較多的關注,多次閱視,令地方大吏將柴塘改為石塘,“為民間永遠禦災捍患。”這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發展農業生產、維係人心、加強統治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