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情君
乾隆皇帝的元後孝賢純皇後富察氏,出身名門世家。其曾祖父哈什屯,因隨從太宗皇太極征戰有功,而襲牛錄(牛錄為基本的戶口和軍事編製單位,三百人為一牛錄),任禮部副理事官,順治時任至議政大臣,又加太子太保。富察氏的祖父米思翰,是康熙皇帝的寵信大臣,官至戶部尚書,兼議政大臣。富察氏的父親李榮保也襲父世職,任至察哈爾總管。
富察氏在雍正五年,被世宗雍正冊為皇四子弘曆的嫡福晉。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乾隆皇帝冊立嫡妃富察氏為皇後。第二日,以冊立皇後禮成,頒詔天下。詔書中稱:“朕惟位昭天地,乾行與坤順同功,治洽家邦,壺政與朝章並肅。……恭奉聖母崇慶皇太後懿旨,以嫡妃富察氏秀毓華門,禮嫻內則,柔慎秉於粹性,溫恭著乎令儀,殫誠敬以事庭闈,孝同孺慕,抒恪勤而持禁掖,德懋純修,……允宜冊立為皇後。”並沛施恩惠。滿洲、蒙古、漢軍四十以上從小係夫婦者,給與恩賜,除十惡及謀殺、故意殺人不赦外之犯法婦人,予以赦免。
富察皇後性情賢淑節儉,孝順太後,與乾隆相處融洽,深得乾隆敬重。皇後“正位中宮十有三載,珠翠等飾,未嚐佩戴,惟插通草織絨等花,以為修飾。又以金銀線索緝成佩囊,殊為恭殄用物,故歲時進呈純皇帝荷包,惟以鹿羔絨毛緝為佩囊,仿諸先世關外之製,以寓不忘本之意,純皇帝每加敬禮”。大學士阿桂曾對孝賢皇後深愛乾隆之情較深講道:“純聖壯年,曾患癤愈,醫雲:須養百日,元氣可複。孝賢皇後聞知,每夕於上寢宮外居住奉侍,百日滿後,始回宮。”
乾隆十三年二月,乾隆皇帝奉太後攜皇後等去東巡,謁了孔陵,祭了岱廟,凡山東名勝,統去遊覽,怎奈孝賢皇後,突發風寒,隨行醫官診脈服藥,卻似飲水一般,皇帝又詔山東名醫診治,亦不見效。皇帝下旨回鑾,船到德州,皇後已暈了數次,皇太後來看視,才模模糊糊說聲“謝恩”。臨終之時,對著乾隆皇帝,流下了眼淚。
關於孝賢皇後富察氏的死因,當時有一種因乾隆風流致皇後死的傳聞。據傳,皇後之兄傅恒的妻子長得嬌滴嫵媚,美麗動人。一日,春風蕩漾,曉色融和,乾隆皇帝護著太後的鑾駕,來到剛剛完工的圓明園遊玩。到了園內,後妃、公主等一律相隨,迎駕兩旁。乾隆下了轎,龍目一瞧,人群之中,有的風鬟霧鬢,素口蠻腰,不暇評豔,有的裝扮得花枝招展,相似天仙。僅有一婦女,彎彎的眉兒,秋水般的眼睛,豐潤的鼻子,鵝蛋式的臉兒,白玉似的脖頸,紅潤的珠唇,含笑的粉腮掛著兩點酒渦兒,好不動人。乾隆皇帝看了半天,不覺魂兒飛出腔腸,飄飄然不知如何是好。暗暗想到:這人有些麵熟,不知是誰家眷屬?隻是當著眾人麵前,不便細問,隻好呆呆坐著。一會兒,眾人轉向皇後請過安,但見皇後站起,與那麗人握手道:“嫂嫂來得早?選”麗人連忙回答:“應該恭候?選”乾隆帝聽了兩人對話,方記起這麗人是皇後的親嫂子,內務府大臣傅恒之妻。這時太後有旨:“今日來此遊覽,大家不必拘禮。”眾人皆謝恩。園內樓台亭榭,珍禽異卉,美不勝收,大家玩到中午,便到離宮進了午餐,直到傍晚,太後方興盡起駕回宮,乾隆皇帝與皇後也一同隨返。皇後與傅夫人握手敘別,乾隆皇帝更是戀戀不舍,不住回頭。
從此,乾隆皇帝時時把這美人兒擱在心裏。一日,遇著皇後千秋節,太後預頒懿旨,令妃嬪開筵祝壽。乾隆皇帝竟開心起來,忙到慈寧宮向皇太後謝恩,又回到坤寧宮,對皇後道:“明日是你的生辰,何不去召你嫂子入宮,暢飲一天?”皇後答道:“她明日自應到來,不必去召了。”第二天,到了皇後的千秋節。乾隆早朝之後,立即回宮。文武百官,隨駕至宮門外,祝皇後千秋。祝畢眾散,乾隆皇帝便來到坤寧宮,眾妃嬪及公主、福晉等齊集宮中,傅夫人也在其中。皇上駕到,眾人忙站起立行禮。乾隆皇帝忙道:“一切蠲免。今日為皇後生辰,奉皇太後懿旨賜宴,大家好好歡飲一天,不必拘禮。”於是令大家卸了禮服,一概賜坐。偏這傅夫人,換了常服,越加妖豔,杏臉桃腮,楚楚動人。乾隆帝目不轉睛地盯著她。她嫣然一笑道:“壽禮未呈,先蒙賜宴,這都是皇太後、皇上的厚恩,臣妾感激不盡。”乾隆皇帝忙說:“姑嫂一體,何用客氣?”當下傳旨擺宴。於是,乾隆皇帝坐首席,皇後坐次席,乾隆令傅夫人坐第三席,傅夫人謙讓一番,隻好入座。眾妃嬪、福晉、公主也依次侍坐兩旁。這次壽筵,山珍海味,異常豐盛。飲至半酣,眾人帶著酒意。乾隆皇帝詩興大發,要讓大家即事吟詩。公主、福晉嚷道:“這個旨意,須會吟詩的方可遵從;若不會吟詩,皇上可不要治罪。”乾隆皇帝說道:“不會吟詩,罰酒三杯,隻是皇後與嫂嫂都不在此例。”眾人無話可說。乾隆皇帝起句道:“坤闈設帳慶良辰。”皇後即續下句道:“奉命開筵宴眾賓。”乾隆皇帝聞皇後吟畢,便道:“第三句請嫂嫂聯吟。”傅夫人忙道:“臣妾無能,情願遵旨罰酒三杯。”乾隆皇帝道:“剛才說過嫂嫂不在此例。不過姑姑能詩,嫂嫂沒有不能吟的道理。”傅夫人被迫無奈,隻好想了又想,吟道:“臣妾也叨恩澤逮。”乾隆帝又道:“我接下句:兩家並作一家春。好不好?”傅夫人極口讚揚。宴席呼三喝四,好不熱鬧。傅夫人連飲了幾杯,麵帶紅暈,飄飄欲仙,越發惹人喜愛,把個乾隆弄得心癢能搔。皇後與傅夫人多飲幾杯,皆有醉意。不多時,皇後已大醉,由宮女扶進寢宮,乾隆也讓宮女將傅夫人扶到別宮暫寢。眾人散了酒宴,謝恩退去。
乾隆皇帝卻乘機溜進傅夫人寢宮。見到美人,心魂蕩漾,卿卿我我,成就了好事。這時,天色已晚,皇後醒過酒來,想起傅夫人還在宮裏,便令宮女看視,宮女去了好一會,才含笑回報,稱傅娘娘臥室緊閉,不便入內。皇後道:“皇上呢?”宮女道:“萬歲爺麼?”說了兩聲,紅了兩頰,沒說下文。皇後已略覺一二,歎了一聲,不好再問下去。這晚傅夫人不勝酒力,留住宮中。次日清晨,皇帝仍像往日一樣出視早朝,傅夫人來到皇後寢宮坤寧宮,皇後一看,隻見雲鬢半嚲,猶帶睡容,便含醋意道:“嫂嫂恭喜了?”說者有意,聽者心驚。這句話說得傅夫人不覺臉上陣陣發熱,立即匆匆告辭出宮。
從此,皇後見了乾隆皇帝,不似以前那般溫柔,乾隆皇帝也覺暗暗抱愧,但和傅夫人卻情熱如火,不知有多少佳期密約。皇後顧著麵子,不好聲張,隻好忍在肚裏,鬱鬱不樂。誰知禍不單行,皇後的親生兒子永璉,竟於乾隆三年,突得急病,不幸夭折。永璉死時年方九歲,聰明伶俐,深受乾隆喜愛。本已由乾隆皇帝遵照家法,密立為儲君。恰在這時去世,皇後恨上加恨,痛不欲生。乾隆帝皇乘此機會,百般勸解,再三引咎,允其再生嫡子,當續立為儲,並諡永璉為端慧皇太子,賜奠數次。皇後方回心轉意。幾年之後,皇後又生一貴子,賜名永琮,怎奈永琮兩歲時,得了天花,過早夭折。皇後哭得死去活來,乾隆皇帝自然也很傷感。此時的皇後精神不振,整日抑鬱寡歡。乾隆皇帝想出一法,借東巡為名,奉皇太後率皇後啟鑾,以此消皇後憂鬱之情。沿途山明水秀,林靜花香,可是,皇後卻無心欣賞。這次東巡,護衛的禁軍,由侍衛內大臣傅恒統領。有一天,傅恒來到皇後的乘船,向胞妹問安,閑談中無意泄露傅夫人所生的兒子福康安可能是龍種。皇後聽罷,越發恨兄婦不知廉恥,也恨自己的胞兄懦弱,簡直就是個窩囊廢?選這時的皇後不但是氣惱,還有無限的悲痛。當船行到德州水麵,皇後因諫夫君不要尋花問柳,便與乾隆皇帝頂撞起來,皇後言語尖刻,使皇帝越發難堪,盛怒之下,反手一掌,打在皇後臉上。
刹那間,皇後臉無血色,渾身顫抖,想到自己已盡孝道,得到什麼?愛子夭折,夫君移情,雖為皇後,卻無樂趣,真是活受罪,不如一死了之。突然間,隻見皇後一轉身子,踉踉蹌蹌直奔後艙,等乾隆醒悟追過去時,隻聽“撲通”一聲,人已落水。待救上來時,已經絕氣。這件大事非常突兀,導致無人敢說皇後赴水自盡。當然了,這隻是傳說而已不可信。
據史載,孝賢純皇後終年三十七歲。乾隆皇帝對結發妻子感情極深,夫妻恩愛,一旦永訣,十分哀慟。諭令大辦喪事,典禮極其隆重。大行皇後梓宮送到北京長春宮,乾隆親自臨視,皇子祭酒,王以下文武官員齊集舉哀行禮。乾隆持服用素綢,九日綴朝。妃嬪以下,皇子、皇子福晉鹹服白布,截發辮,剪發。王以下文武官員,公主、福晉以下鄉君、奉恩將軍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侍郎、男夫人以上,皇後娘家男婦,和其他人員,俱成服,齊集舉哀。外藩額駙、王、公、台吉、公主、福晉、郡主及朝鮮等國使臣於服內來京者,亦成服,每日三次奠獻。諸王以下文武官員俱齋宿二十七日。 愛妻孝賢皇後之死,以及三個月前皇後的第二嫡子永琮的早亡,使乾隆皇帝悲痛萬分,因而脾氣不好,對辦理喪儀不恰當、不敬皇後的人嚴加懲責。大阿哥永潢因迎喪失禮遭斥,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書阿克敦,以大行皇後冊文誤將“皇妣”譯為“先太後”滿文,而被擬以斬監候,刑部尚書、侍郎盛安等官全部革職留任,工部尚書、侍郎因辦理皇後冊寶,“製造甚屬粗陋”而均遭誡責,侍郎索柱連降三級。一大批官員“違製”,於百日之內剃發,遭到重懲,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湖廣總督塞楞額被帝斥為“喪心悖逆”,“棄常蔑禮”,“喪心病狂”,而勒令自盡。因為皇後的喪儀而分別遭乾隆斥責、降級、革職、罰俸、賜死的,有大學士、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張廷玉、高斌、尹繼善、汪由敦等等官員,可見乾隆對孝賢皇後的篤愛及哀悼。
孝賢皇後生永璉、永琮二子,皆殤,一女亦殤,另一女封固倫和敬公主,在乾隆十二年下嫁科爾泌輔國公色布騰巴爾珠爾額駙。十七年色布騰巴爾珠爾進襲親王,二十年蒙受乾隆恩賜雙俸,增護衛。固倫和敬公主在乾隆五十七年(1719)去世。
孝賢皇後死後,因宮中無人管理,於七月冊立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又冊立為皇後。乾隆與皇後之間關係不是十分融洽,三十年皇後跟隨乾隆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發,上益不懌,命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皇後去世,乾隆皇帝諭命喪儀按皇貴妃辦理。第三位皇後是魏佳氏,係死後追冊為皇後的。魏佳氏娘家本是漢人,入於內務府當包衣,隸內務府內管領下,父清泰當了一個芝麻小官內管領。魏佳氏隨奉乾隆皇帝後,初為貴人,曆進令嬪、令妃、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 琰,三十年進令皇貴妃,四十年去世,年四十九歲。魏佳氏生四子二女,長子、四子早死,次子頤琰,三子慶親王永璘。長女固倫和靜公主下嫁喀爾喀額駙超勇親王策淩之孫拉旺多爾濟,襲親王爵,曆任領侍衛內大臣、都統;次女和碩和恪公主,下嫁協辦大學士、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之子紮蘭泰,襲公爵。魏佳氏死後二十年,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乾隆以立 琰為皇太子,命賜其生母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後,升祔奉先殿,列孝賢皇後之次。
在十餘位妃子中,乾隆皇帝比較喜歡的有三位,她們是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容妃霍卓氏和悖妃汪氏。高佳氏原姓高,其父高斌是內務府旗人,雍正元年授內務府主事,再遷郎中,出管蘇州織造,六年進廣東布政使,轉調浙江、江蘇、河南等省,九年遷河東副總河,十年調兩淮鹽政兼署江寧織造,十一年署江南河道總督,十三年實授。高斌家因慧賢貴妃之故,抬入滿洲鑲黃旗,改姓為高佳氏。
高佳氏是乾隆的側福晉。乾隆二年十二月,乾隆皇帝命大學士張廷玉為正使、內閣學士索柱為副使,冊封高佳氏為貴妃。
容妃霍卓氏是乾隆皇帝在一段時間中最為寵愛之妃。容妃即民間傳說的香妃,豔麗多姿,美貌絕倫,兼身有奇香,所著衣服洗滌之後,水皆芬香撲鼻。民國初年有人杜撰的“野史”,稱其是“回部”小和卓霍集占之妻,與霍集占同被獻俘京師,因“帝夙知霍妻絕色”,提入宮中,封為妃子。亦有文述其係回部王妃,被送入宮中後欲殺乾隆報仇,為太後賜死。這些都是野史中所說皆不可信。容妃係回部名門之女。當時回部上層人物稱為和卓、伯克,乾隆皇帝在用兵回部前後,不止一次下諭,勸諭各回城和卓、伯克來歸,不少和卓、伯克遵奉乾隆意旨,踴躍來投,後又從征大小和卓,因而論功受封爵職。像居住吐魯番的額敏和卓,乾隆二十一年由輔國公晉鎮國公再晉貝子,二十三年晉貝勒,旋被乾隆賜予郡王品級,當上了僅次於親王的郡王。
容妃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不巴爾的後代,世居葉爾羌,父係阿裏和卓。容妃之兄圖爾都因不滿大、大和卓霍集占弟兄欲搞封建割據反對清廷統治,而將全家遷往天山北路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五月霍集占弟兄二人興兵叛亂,第二年清軍到達葉爾羌,圖爾都隨五叔額色尹及堂兄瑪木特跟隨清軍作戰,為平定霍集占的叛亂立下了功勞。他們也在二十四年為乾隆召入京師,第二年被正式安置於北京長期居住。額色尹被封為輔國公,圖爾都在二十四年授紮薩克一等台吉,二十七年晉輔國公,四十四年去逝,爵由其子托克托襲封,瑪木特授紮薩克一等台吉。
對容妃進宮的時間,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在乾隆二十三年春天以前,因乾隆為妃居住而特築的寶月樓,在這年春天修建,秋天落成。乾隆為此特寫《寶月樓記》一文:“寶月樓者,介於瀛台南岸適中,北對迎薰亭,亭台皆勝國遺址。鳩工戊寅之舂,落成是歲之秋。……樓之義無窮,而獨名之曰寶月者,池與月適當其前,抑亦有乎廣寒之庭也。”另一種說法是乾隆二十五年。這一年,容妃隨六叔帕爾薩及堂兄瑪木特的兒子巴巴等家屬到達京師,並在六月首次以“和貴人”的封號出現在宮中,接受乾隆賞賜的鮮荔枝,那時容妃27歲。這兩種說法都有十分充足的根據,可見前述野史稱容妃為霍集占之妻被搶入宮中,是荒誕無稽的。
容妃極受乾隆皇帝寵愛。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乾隆命兵部尚書阿裏袞為正使,禮部侍郎五吉為副使,冊封霍卓氏為容嬪。冊文說:“……爾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職惟勤,壺範端莊,禮容愉婉,深嚴拓館,曾參三繅之儀,肅穆蘭宮,允稱九嬪之列。茲仰承皇太後慈諭,冊封爾為容嬪,法四星於碧波,象服攸加,賁五色於丹霄,龍章載錫,尚敬承夫恩渥,益克懋夫芳徽。”三十三年十月初六日,乾隆又命大學士尹繼善為正使、內閣學士邁拉遜為副使,冊封容嬪霍卓氏為容妃。冊文說:“……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如史。茲奉皇太後慈諭,封爾為容妃,尚其仰承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