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該追求完美、但這僅僅是追求而不是要求或苛求。因為,完美隻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世上並沒有真正的完美。完美隻是一個方向,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以人短暫的生命,也不可能完美。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為沒有做到盡善盡美的事情而耿耿於懷,更不應該為自己的一點點小缺陷而鬱鬱寡歡。而那些為追求完美鬱鬱寡歡的人,他們也許做夢都難以想像——追求完美也是生活的一種陷阱。
過度追求完美易走上不歸路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上不存在沒有缺點的人。過分追求完美,隻會使自己失去原有的優勢。
有個人找到了一顆有個小斑點的美麗的珍珠,他想要是能夠去掉這個小斑點,這顆珍珠就是世界上的無價之寶。於是,他削去了珍珠的表層,但斑點仍在,他又削掉一層,以為斑點肯定可以去掉了,殊不知斑點仍然存在,他不斷地削掉一層又一層,直到最後,斑點沒有了,但珍珠也不存在了。
美國著名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說《胎記》,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有著高超智慧和幻想力的科學家愛爾默,娶了一個美貌如花的妻子喬治娜,與嬌妻燈前對坐,愛爾默自是歡愉不盡,但他卻總覺得有一樁心事不能釋懷。原來,喬治娜左頰上長了一個特殊的嫣紅斑痕——胎記,盡管很小,但這在一貫追求完美境界的這位科學家看來,總是破壞了美的魅力。
他煞費苦心,想把妻子的可愛麵頰改善得十全十美,毫無瑕疵。他曾研究出一種除斑的外用藥劑,塗在妻子臉部的胎記上,但未能奏效。
於是,他又使用一種內服的強效藥液,幫助妻子除治小小的斑痕。這種藥的效果果然顯著,胎記逐漸變淡、褪色;可是,隨著胎記的最後一絲紅暈從麵頰上消失,那個堪稱“十全十美”的絕代佳人的最後一口氣,也散入青冥,化為烏有了。
古代的哲人墨子有一句名言:“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人也不例外,人無完人。那麼,又何必凡事苛求,結果徒令自己成為那顆完美的珍珠呢?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試圖達到完美境界的人與他們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恰恰成反比。正是這種似乎無關緊要的生活態度,讓他們掉進了完美的陷阱中難以自知,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焦慮、沮喪和壓抑。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以理想的模式選擇、評價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容不得客觀的任何一絲不足,聽不得不同意見,常常為生活中的挫折而痛不欲生,從而形成孤僻、抑鬱的性格。
2003年4月1日,香港影視歌三棲巨星張國榮從香港文化酒店的高樓上一躍而下,結束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心理專家分析認為,張國榮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過於追求完美。據說張國榮要求每張專輯必須是十首歌,因為“十全十美”的概念對於他非常重要。
有些缺陷你不必在意
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我們會不知不覺地踏人許多的陷阱中,為此,很多人深受其害——有了小的缺陷,你可憐自己又恨自己,耗費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時間精力,企圖去改變那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卻常常收效甚微。因為小的缺陷讓你無法完美,從而讓你變得自卑。
有個自卑的女孩,去找心理醫生,希望醫生能夠幫助她克服自卑。這個女孩子吞吞吐吐地對心理醫生說:“我耳朵上有一個眼兒。”
醫生問她:“眼兒有多大,別人能看出來嗎?”
她說:“我梳著短發,把耳朵蓋上了;眼兒也隻是個小眼兒,能穿過耳環,不過不在戴耳環的位置上。”
醫生問她:“有什麼要緊嗎?”
“哦,我比別人少了塊肉呀,我為此特別苦惱和自卑!”
這個“耳朵上的小眼”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當我們把目光從自卑的人身上轉到那些自信的人身上時,我們會發現:上帝並不是對他們寵愛有加,讓他們全都完美無瑕。如果用“耳朵上的小眼兒”這樣的尺度去衡量,他們身上的種種缺陷也可怕得很呢。
拿破侖的矮小、林肯的醜陋、羅斯福的殘疾、丘吉爾的臃腫,哪一條不比“耳朵上的小眼”更令人痛不欲生?可他們卻擁有輝煌的一生!如果說他們都是偉人,我們凡人隻能仰視,就讓我們再來平視一下周圍的同事、朋友。你可以毫不費力地就在那些成功者身上找出種種缺陷,可他們照樣活得坦然自在。自信使他們眉頭舒展,腰背挺直,甚至連皮膚都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