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憤怒也使得他們將自己和普通大眾隔開,並在這之間築下一道鴻溝。他們決不肯與普通大眾為伍,以表示他們的不屑。所以尼采又說:
“聽著!因為我是如此如此的一個人,請看在老天爺的份上,不要把我和任何其他的人混在一起!”
不僅尼采如此,很多偉大的人物也都如此。盧梭在他《懺悔錄》的開卷中就宣稱他是與眾不同的,上帝給了他一個與眾不同的模子。
還有那位在年輕的時候就寫下了他的主要哲學著作,而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才得到他所需要的聲譽的哲學家叔本華,這個極其自負的人,一生都在為他的思想得到社會的承認而努力。
叔本華一生都是一個孤獨的人。他曾非常自信,覺得他的思想會震撼整個思想界。他甚至吹牛說他的著作的某些段落是聖靈口授給他的,即使這樣也沒有人願意讀一讀他的書。因此,他的主要著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的大部分印冊就隻好被別人當作廢紙賣掉了。在柏林大學任教時,叔本華決心與黑格爾一比高低。他把自己的課與黑格爾的課設在同一個時間,但他沒有勝過黑格爾,據說來聽他的課的人從來就沒有超過三個。
叔本華有這樣的自負,卻得到了社會如此的冷遇,他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這樣,是由於思想者的思想超越時代,不能在他們所生長的時代實現他們的理想和信仰,其思想無法得到同時代人的真正理解和認同。無法與之共鳴,他們的人生之旅無法完成自我的整合,所以他們既是偉大的,又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是一種思想家獨有的內在孤獨,是一種偉大而深刻的孤獨。
不但是思想家,在任何領域裏做出過不朽貢獻的人們都有這種“偉大的孤獨”,正是這種孤獨,為人類創造出了無數財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陳子昂的孤獨凝結成愴然而下的淚水,漂洗著無法施展的抱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孤獨蕩漾成滔滔江水,負載著壯誌難酬的悲憤;“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魯迅先生把孤獨凝固成錚錚發亮的匕首,投向黑暗的心髒。還有凡·高的《向日葵》、貝多芬的《命運》、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無一不是孤獨的產物。
所以,古來聖賢皆孤獨。在這些高貴的靈魂裏,孤獨是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炬,那熊熊燃燒的光亮照徹了整個寰宇,給人類以光明和溫暖。
規避箴言:
在生命的旅途中,總會有一些無人相伴的時光,因此任何生命個體都不可能擺脫孤獨。這既是生命與之俱來的痛苦,又是自然賦予我們生命的尊嚴。西諺雲:如果一個人能夠沉浸在孤獨之中,那麼他便是一個擁有無窮力量的人。所以孤獨既不可怕也不可恥,上蒼恰恰是通過生命個體的孤獨來激發其創造潛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