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刨根問底,對於某些事情窮追不舍,問來問去,結果不但惹人反感,而且對於一些隱秘的事情,知道了真相反而不如不知道的好。所以,對於一些事不要太認真,不要凡事都刨根問底。
有些事認不得“真”
孔子東遊時,到了一個地方,他感覺腹中饑餓,就對弟子顏回說:“前麵有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走到一家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顏回忙道:“什麼要求?”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就亂棍打出去。”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我也跟隨老師多年。慢說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別誇口,認完再說。”說完拿筆寫了一個“真”字。顏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顏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麼難認之字,此字我顏回五歲就認得。”主人微笑道:“此為何字?”顏回說:“是認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竟敢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去!”
顏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並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真”字。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是夫子來到,請。”
就這樣孔子眾人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錢走了。顏回想來想去弄不明白,問孔子:“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麼時候變‘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些事是認不得‘真’啊。”
孔老夫子都說,有些事認不得“真”,該糊塗的時候就糊塗一下,該不堅持的地方就忍讓一番,該後退的時候就權且後退一步,沒有什麼大不了。如果一味地堅持自己的做事習慣,認死理一絲不苟,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那麼你是不是會得罪人且不說,單是顆不開竅的腦袋就夠人受得了。
比如對情感過於執著的人,戀人離他而去,他想知道這究竟是為了什麼,戀人為什麼離開,為什麼他為她付出了那麼多卻得到這樣一個結果,她究竟在想什麼,怎麼就這樣拋棄了他……想來想去想不明白,一心隻想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這樣吊在這棵已經枯萎的樹上,任年華流逝,伊人卻永不複返了。
所以,在生活中太認真了會很累,凡事都刨根問底最終會把自己捆上。有時候忽視隱藏的真相未必不是一種明智。
大清朝乾隆皇帝何等聰明,居然能把紀曉嵐與和砷這樣的人物同時放在身邊。既然明白紀曉嵐的才學出眾和兩袖清風,留他輔政,又為什麼還對大貪官和砷委以重任?難道乾隆不知道和砷是個勢利小人、不知道他貪汙的事情?
很明顯那不可能。隻不過是帝王的胸襟廣袤,不與之較真,不想揭穿真相,不刨根究底而已。為什麼不刨根究底?因為乾隆皇帝明白君子小人並存,必須各用其半的道理。小人P8利是圖,隻要有利益便死心塌地跟隨著。因為沒有什麼能力,必然唯諾是從。君子要做大事,但因有才智必有個性,桀驁不屈,難以馴服。因此兩者互相影響製約,才能實現各自最高的價值。
所以說,有些時候有些事是認不得“真”的,太刨根究底了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攪了大局。
有些真相“不可觸碰”
每個人在內心最深處,也許都藏著一點永遠不會拿出來示人的隱秘。這些隱秘是需要極力掩飾的,如果被人“刨”出來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這與是否信任那個“刨根”的人常常沒有關係。因為一些隱秘,也許是生命的隱痛,也許是曾經的傷疤,也許是敏感的話題,注定不可觸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