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授人以魚的陷阱(1 / 2)

我國古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有這樣一句名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是說,給人以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因為魚總是有吃完的一天,而教給他打魚的本領,那麼他就會一輩子有魚吃。

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出於同情而給予別人一些東西,實物也好,情感也好,看他可憐,那就給他吧。其實這樣並不能真正地解救他,因為你給他的東西總有用盡的一天,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隻有一隻胳膊的乞丐到一個婦女門前乞討,婦女並沒有直接給他錢,而是指著門口的一堆磚說:“你把它搬到屋子後麵吧。”乞丐聽了,生氣地說:“不想給就算了,為什麼還要讓一隻手的我去搬磚呢。”婦女卻說:“盡管你是個乞丐,但也不能不勞而獲,什麼人都要有尊嚴!”乞丐聽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用僅有的一隻手將所有的磚搬到了屋後。當乞丐把活幹完時,那位婦女把錢給了乞丐,說:“這是你勞動應得的。”乞丐拿過錢,什麼也沒說,隻是給這位婦女深深地鞠了一躬。

三年後,一個西裝革履的年輕人來到了婦女家,美中不足的是:他隻有一條胳膊。原來他就是當年那個搬磚的乞丐。那個年輕人對這位婦女說:“如果當初不是您告訴我‘哪怕是乞丐也要有尊嚴’的話,我至今還在大街上討飯。但幸運的是我遇上了您,現在我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了,我是回來報答您的!”而婦女卻說:“不必了,我有兩隻手,不需要什麼。你把想報答我的東西,拿去幫助那些連一隻手都沒有的人吧。”

出於同情而給予別人,在給予的同時又為他的將來著想,告訴他不再令人同情的方法。這才是高貴的施舍。

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事情發生,我們每天都有“授人以魚”的可能,因為我們每天都有可能被打動,每天都有可能對別人產生同情。因此,一定要記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隻給予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愛情不是同情

愛情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複雜到能讓一個人把同情當作愛情,或者由同情產生愛情,或者明明是愛情卻以為隻是同情……總之就是分不清是愛情還是同情。原因是,同情使人想要慷慨無私地給予,而愛情恰恰也是一種慷慨無私的給予,同樣的給予,難免分不清。

但是,愛情不是同情,基於同情而給予別人幫助,是完全不同於真正的愛的給予的。

一個叫柳絮的女孩講述了她的故事:

幾年前,我跟著一個親戚來到了上海。親戚的一個朋友經營小店,我就在店裏幫忙。店裏還有幾個人,黃楊就是其中的一個。

最開始,內向的我並沒有注意到比我大十多歲的黃楊。後來聽到別人在議論他,說他很可憐,父母雙亡,相處了五六年的女朋友也在最近和他分手了,他變得非常消沉。這激起了我對他莫大的同情。於是我開始有意無意地關心他,鼓勵他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沒想到,我的舉動卻讓別人誤會我在和黃楊談戀愛,我隻好刻意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