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善用稱呼和名片(1 / 3)

一般而言,交際愈廣、地位愈高的人各種應酬也愈多。特定範圍的聚會、大規模的盛宴,以及與朋友的日常聯絡,這些應酬得當,能鞏固並不斷擴大自己的人際關係網,並能使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應酬的細節是每個人所必須了解的。“應”就是接應,接受別人給你的;“酬”就是酬答,即你接受了以後報答人家的。古人道:“來而不往非禮也。”就是說要有應有酬。早起出門,見人道個“早安”;經過人群擠身而過時,怕碰到人,要說“借光”;見人點頭、微笑、握手、招手,西方人擁抱、親吻,都會或多或少帶有應酬的意味。應酬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越來越多的人也逐漸認識到通過應酬交往組建人際關係網的重要性。應酬已逐漸遍及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普通的寒暄,大的舞會和宴會……人們在這些場合和行為中極力展示自己的個人魅力和社交風采,以爭取更多相關人物的好感和友情,營建自己的人際關係網,以備不時之用。

電視中,常有某權威人物或上層精英分子對另一個人無奈地抱怨“哎呀沒辦法,應酬太多了,推都推不掉。”雖故意顯出疲憊不堪、無可奈何的抱怨態度,卻仍難以掩飾一副誌得意滿之情。經常需要“應”,才說明人緣好,而且居於特殊地位或具有特殊身份,令所有權貴都願與之相交;經常懂得“酬”,才能使雙方關係穩定發展,也使自己的形象錦上添花。從這些日常小事中,也可看出一個人的交際範圍是否廣,人緣是否好。

我們不是電視中的權威人物,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不時得仰賴於一定人物的“手下留情”或“高抬貴手”,才能更加順利、更加如意。所以,我們也應具有應酬意識,以防患於未然。你是一個家庭主婦,如果你與隔壁大媽交好,一旦你臨時缺鹽少醋,就可以毫不困難地先借一些回來使用;而且,平時家中無人,大媽也會幫你照看門戶,提防小偷;偶爾你有急事加班不能回家,你家的寶貝也有人“收留”,並送以可口的食物。

如果你是一個律師,就更需要多方應酬。與同行應酬,可以使你在遇到專業困惑時能迅速找到人加以研究;與法政公務人員應酬,可以使你成為千裏眼、順風耳,具有對政策、法規的靈敏嗅覺和正確判斷;與三教九流應酬,可以使你在辦理具體案件時,對其中涉及的各種事實有據可依。

總之,除非你是古之隱者,否則你必須學會應酬。

應酬學很重要也很必要,但也並不難。以下就介紹應酬中的兩個小策略。

1.社交中的稱謂

稱謂,也叫稱呼,是對親屬、朋友、同誌和社會有關人員關係的稱呼。稱謂屬於道德範疇。我們的祖先使用稱謂十分講究,不同身份、不同場合、不同情況,在使用稱謂時無不入幽探微,絲毫必辨。今天的現代禮儀,雖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倒重來,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表現出新一代禮貌稱謂的新風貌。人際交往,禮貌當先;與人交談,稱謂當先。使用稱謂,應當謹慎,稍有差錯,便會貽笑於人。恰當地使用稱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稱謂要表現出尊敬、親切和文雅,與對方心靈溝通,感情融洽,縮短彼此距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

(1)稱謂的種類和用法

(1)姓名稱謂。姓名,即一個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稱謂是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稱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全姓名稱謂,即直呼其姓氏和名字。如“李大偉”、“劉建華”等。全姓名稱謂有一種莊重、嚴肅感,一般用於學校、部隊或其他鄭重的場合。一般地說,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稱呼對方,是不禮貌的,甚至是粗魯的。

名字稱謂,即省去姓氏,隻呼其名字,如“大偉”、“建華”等,這樣稱呼顯得既禮貌又親切,運用場合比較廣泛。

姓氏加修飾稱謂,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飾字。如“老李”“小劉”“大陳”等,這種稱呼親切、真摯。一般用於在一起工作、勞動和生活的相互比較熟悉的同誌之間。

過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還有字和號,這種情況直至解放前還很普遍。這是相沿已久的一種古風。古時男子20歲取字,女子15歲取字,表示已經成人。平輩之間用字稱呼既尊敬又文雅,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對方,一般以號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