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網絡安全市場空白(1 / 2)

第364章 網絡安全市場空白

應該說周曉龍所說的網絡安全公司的說法,在目前來說還算是比較新鮮的。

從計算機技術出現之後,病毒和黑客一直是計算機世界的兩個最大的威脅。前者是從程序方麵來定義的,而後者則是來自於計算機的使用者。

就如同現實世界之中的善與惡一樣,計算機世界同樣存在著善意與惡意的分界。

電腦病毒的概念其實源起相當早,在第一部商用電腦出現之前好幾年時,電腦的先驅者馮?諾伊曼在他的一篇論文《複雜自動裝置的理論及組識的進行》裏,已經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藍圖。

不過在當時,絕大部分的電腦專家都無法想像會有這種能自我繁殖的程序。馮?諾伊曼的研究還是屬於比較另類的“臆想”。

1975年,阿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寫了一本名為《震蕩波騎士》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鬥爭的工具的故事,成為當年最佳暢銷書之一。

1977年夏天,托馬斯?傑瑞安的科幻小說《P—1的春天成為阿國的暢銷書,在這本書中描寫了一種可以在計算機中互相傳染的病毒,病毒最後控製了7000台計算機,造成了一場災難。

而虛擬科幻小說世界中的東西,在幾年後終於逐漸開始成為電腦使用者的噩夢。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阿國著名的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人在工作之餘,很無聊的玩起一種遊戲——彼此撰寫出能夠吃掉別人程序的程序來互相作戰。

這個叫做“磁芯大戰”的遊戲,進一步將電腦病毒感染性的概念體現出來。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學的學生弗雷德?科恩在UNIX係統下,寫了一個會引起係統死機的程序,但是這個程序並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與認同。

科恩為了證明其理論而將這些程序以論文發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讓電腦病毒具備破壞性的概念具體成形。

不過,這種具備感染與破壞性的程序被真正稱之為病毒,則是在兩年後的一本《科學阿美利加》的月刊中。

一位叫作杜特尼的專欄作家在討論磁芯大戰與蘋果二型電腦時,開始把這種程序稱之為“病毒”。計算機病毒這個定義第一次出現了。

到了1987年,第一個電腦病毒C—BRAIN終於誕生了這是被業界公認的真正具備完整特征的電腦病毒始祖。

這個病毒程序是由一對巴基斯坦兄弟所編寫的,他們編寫這個病毒的目的在如今看來頗具嘲諷意義——防盜版!

他們兄弟倆在當地經營一家販賣個人電腦的商店,當時盜版軟件的風氣非常盛行,因此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他們的軟件被任意盜版。

隻要有人盜版他們的軟件,C—BRAIN就會發作,將盜版者的硬盤剩餘空間給吃掉。

這個病毒在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這款以防盜版為目的的軟件模塊卻在後來被一些有心人士借用了……他們以C—BRAIN為藍圖,製作出了一些變形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