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省委領導的質疑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像周衛坤這樣的“穴頭”應該算是文藝演出市場上的經紀人。他們是處於演員和演出主辦者之間的中介。
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內的文藝界仿佛經曆了一場寒冬之後,遇到了暖濕氣流一下子瘋漲起來了。
70年代末在惠嶺舉辦的“廣交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但這些外商來了之後,到了晚上幾乎是一點娛樂項目都沒有。直到1981年,東方賓館出現了音樂茶座,有專門的駐唱樂隊進行表演,這是當時唯一的娛樂項目而且還專供外商。
“那時候東方賓館的音樂茶座,普通市民是不能入場,一定要有外彙券才能夠購票入場。我那個時候就是在場外幫人兌換外彙券買票的……”周衛坤坐在周曉龍對麵興致勃勃地說起了自己的發家史。
剛才發生的小插曲,讓周曉龍他們和周衛坤三人熟絡了起來。他們主動把座位讓出一半,大家擠擠倒也能坐下六個人。閑聊的時候,話最多的就是周衛坤了。這家夥口才不錯,說起文藝界的那些明星秘聞,那是如數家珍。
周曉龍等人對這些事情都不是很清楚,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就當個故事聽打發點時間也是不錯的。
周衛坤這次去惠嶺是為了參加惠嶺市一場大型的音樂節。他組織了二十幾名國內小有名氣的歌星和演員出場費就高達五百多萬。
“現在是個賺快錢的時代,老百姓喜歡看這些節目,主辦方又出得起價錢。加上我們這些組穴的,把各路大牌請過來,一場演出三四個小時……錢就嘩嘩嘩地流進來了!哈哈……”周衛坤說著這些事情的時候,明顯臉上流露出一種傲然地得意。
有了周衛坤這張嘴,倒是一點都不顯得沉悶了,很快列車就抵達了惠嶺火車站。他們這萍水相逢的過客自然也就到了分道揚鑣的時候了。周衛坤聽說了任曦和諾查要找錄音棚的事情,還給了他們一張名片,說是有什麼事可以打電話給他。
“我在惠嶺文藝界還是認識不少人的……”
對此周曉龍自然是再三表示了感謝。看著他們離開的身影,任曦冷冷地說了一句:“真是個暴發戶呢!”
“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暴發戶,也是有些道理的。社會變革時期,所有的創新一開始都是不被人接受的,而這個時候機遇就來了。抓住機遇的往往就是那些處於困窘到無路可走的人,他們膽子大,敢於走一些灰色地帶。運氣好的自然就會得到巨大的回報!”周曉龍的話看得很透徹。
說實話,如今的互聯網發展又何嚐不是一種經濟領域的變革呢。固有的思維禁錮住了大多數人的頭腦,如今的時代也在同樣呼喚著一場“頭腦風暴”,周曉龍已經掌握了潮起潮落的脈搏,他所需要的隻是在每一個機會潮起的時候,順勢而為就可以了。
出站之後,周曉龍就和任曦他們分開了,任曦會帶著諾查先找個賓館住下來,而周曉龍則直接去了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