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治外法權(1 / 2)

第437章 治外法權

在改革開放的相當長時期內,在土地、勞動和資本三大要素中,一開始華夏最缺的是資本,而當時歐美各國正麵臨著產業結構調整,資金過剩的問題,所以華夏的改革開放對他們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出於對資金的渴求,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一些汙染較大的企業也被引了進來。政府方麵為了大力引進外資,在維護勞工利益和環境保護缺乏足夠的重視。從經濟學規律來說這並不是華夏獨家的個案,而是世界經濟向著更高水平發展的客觀需要。但是,在經濟發展由追求快速轉向追求質量的情況下,一些口子就必須慢慢收緊了。

“從利用外資目標上來看,應該轉變單純的追求數量的唯GDP論,必須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國家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擴大開放領域,鼓勵外資投向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嚴格限製高汙染、高能耗的外資和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周曉龍對正確解讀“取消外資超國民待遇”這句話的理解終於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原本這些話昨天晚上鄺達仁就準備和周曉龍進一步交流的,可因為方芮的攪局最終沒有談及。正好今天借著這個機會,周曉龍就索性談個徹底了。

“被投資國有責任有義務為投資者創造好的投資環境。國內市場本身不完善之處還非常多,比如市場公平和政策透明等。其實作為海外投資者最關心的並不是有多少優惠,而是對於一個成熟透明公平的市場環境的期待。隻有那些唯利是圖,不考慮投資國長遠發展,隻想著撈一票就走的企業才會計較我們的優惠政策。”

周曉龍的這些話,對於石堅和石世傑來說也很有啟發。

石世傑就點頭稱是道:“我在法製辦遇到很多周邊郊縣的上訪和控訴,有些就涉及到外資企業和當地政府漠視群眾利益,肆意破壞環境的……這方麵以菊國和阿國企業最多,其次是一些勞資糾紛,前天就有十幾個外來務工的工人來上訪,說了一些事情,真是氣死人了。”

石世傑說的是一家韓國的箱包企業,製定了一些很不合理的勞動紀律,比如上廁所要領牌子,掐秒表之類的。員工抱怨之後卻換來了韓方企業主肆意打罵,還逼著下跪等等。聽到這些話,鄺達仁怒不可遏地拍了桌子怒道:“這些吸血鬼一點人味都沒有了!”

“可縣裏的官員對於這些員工的控訴根本不管,他們說什麼不能破壞投資環境……”石世傑歎了口氣無奈地說道。

周曉龍在一旁冷哼了一聲道:“這種投資環境和以前的治外法權可有得一拚了!”

他這麼一說,鄺達仁和石堅心頭一凜。

租界!

關於這種特區類同租界的討論,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引起過很大的爭論,雖然當時被總設計師以“莫爭論,試試看”的話給定了性。但事實看來當初的擔憂倒真還未必是杞人憂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