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細菌,從廣義上講,即為原核生物。在地球上,從最冷的冰川到最為炎熱的火山,從最深的海底到最為幹燥的沙漠,哪裏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
這種原始的單細胞生物,甚至存在於我們人體內部。比如,在頭發表皮中,在口腔鼻孔裏,在食道裏。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它們還存在於人體的每一個細胞裏。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在生物漫長的進化曆程中,人類早已習慣了與細菌共存的生活。這可以說是大自然演變的結果,也可以說是造物主的一項傑作。然而,在科學技術極度發達的現代,一些人類正在開始扮演造物主的角色。
這,也許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大飛躍;也許,在欲望的驅使下,將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第一節誤送的樣本
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猶他大學
一個蒼老而有力的聲音,正在生物綜合樓的大課教室裏回響。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樣。細菌,從廣義上講,即為原核生物。它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隻存在稱作擬核區或者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它們能夠存在於地球上,甚至是太空裏,任意一個惡略的環境中。
在這裏,我並不是要求大家從新學習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也不是讓大家重溫,那些細菌所造成的種種疾病,如破傷風、傷寒、梅毒、霍亂等等。而是想提示一下大家,這種可以簡單通過空氣、食物、水傳播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它們所攜帶的生物能量總值,遠比我們人類的要大得多。
而在這樣一個極度微小的龐然大物麵前,人類從很早以前開始,就已經學會了與之共存的生活方式。比如巨噬細胞,比如線粒體,這些都是生活在人類體內,擁有獨立遺傳物質的單細胞生物。
換句話說,人類之所以能夠在這個,充滿了危險的世界上生存,完全是因為有了細菌的幫助。。。。。。”
這是馬裏奧·霍夫教授,一個條理而風趣的老者,在給學生們講課。
一個學生舉手問道:“那麼我們所學的生物工程課,是不是在研究細菌如何與人類共存呢?”教授道:“恩,是的。不過這隻是一部分。事實上,我們已經掌握了人類與細菌的遺傳信息與結構。可以通過納米技術,製造出新的共生菌。”另一個學生舉手問道:“我們所談論的是不是生物製藥呢?”教授笑道:“也可以這麼說。不過已經是高出了這個範疇。”又有一個學生舉手道:“對於共生細菌的生物學改造,會不會被應用到戰爭中呢?”
教授聞言,微皺眉,略加思索後,望著學生們歎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過,這正是我們需要極力避免的事情。”
與此同時,生物綜合樓那長長的走廊裏,一個青年正慌慌張張地,跑向大課教室。唰地一下,拉開大課教室的隔音門,舉著手裏的一疊報紙叫道:“霍夫教授!您應該趕緊來看看這個!”
教室裏所有的學生都望了過去。那闖進來的,原來是教授的研究助理比爾。從他那滿頭大汗著急的樣子,大家都明白了,這會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