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遊之餘(2 / 2)

但是問題還不在此:我們今天已經不能按興趣選擇。尤其是留學生,更無法放縱自己,跟著興趣走。

我坦白承認,對來找我谘詢的年輕文科朋友,我的勸告一直很實際:若要找“成功”,趁尚年輕,趕快放棄文史哲之類,轉到電腦學或國際經貿等“準文科”上去。我的勸告,從文科學生壟斷的洗盤業中,“拯救”了不少朋友。

現在的留學生,選擇問題已經很不相同。他們不再找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是找穩固的收入,中產職業者的地位。年少氣盛的已經很少見,選科多半是實際又實際,以至於許多人初中就已經決定(被決定)一生的專業方向。興趣或許依然有,但不與專業相混。

我在伯克利加州大學時,最實用的“民用工程”(civil engineering)等係,教室裏幾乎全部是黃麵孔,使校方不知如何對付“族際關係”問題。到英國,發現報名文科的比理工科人數多,因為文科“有意思”。但是看一下黃麵孔,又是絕大部分在工科。

這絕對不是說學電腦容易,恰恰相反,完全放棄已經熟悉並且喜愛的文藝學,進入完全陌生的一個行當,而且從頭學起,需要極大的勇氣,幾年懸梁椎骨的剛毅,還要相當高的智商。但是,當他們成功地進入大公司,我由衷地為他們高興。

我的勸告,似乎是為朋友留在西方考慮,實際並非如此:《人民日報》海外版經常大幅刊登的招聘海外博士廣告,要的大多隻是理工及經貿電腦等“準文科”人才。我知道好幾個文學朋友,改行後,學有所成,榮歸故裏。

如此族際分工,幾十年下來,就形成自然的專業分界:白人任經理,作公關;黃人做技術,做實驗;黑人耍歌舞,弄體育。例外當然是很多,但統計會證明這個觀察正確。剛看到報道,微軟公司麵臨一個新官司:黑人到法院告微軟種族歧視,說該公司兩萬多職工,黑人僅占26%;微軟反駁,說該公司“少數民族”有227%。如此說來,“非黑人少數民族”,占微軟員工達五分之一。他們是誰?微軟不願意公布族種分析統計,我也希望他們不要公布。

難道今天的學生,就不想當思想者,當詩人藝術家?須知,真正的思想者和詩人有福了,終其一生,興趣與專業結合,工作與閑暇難分,甚至不怕那個人人害怕的詞——退休。人海茫茫,能有如此人生境界者,從來是極少數。在今日西方,學人和詩人,大多在大學“執教”。不僅粥少僧多,升遷的實慮,行規的束縛,稻粱之謀扼殺了學問與藝術之樂。思想或藝術,都要靠生活的瀟灑來澆灌。要瀟灑,就絕對不能留學:一旦專業弄對了,思想或藝術隻成了業餘愛好;萬一專業沒有弄對,很可能留也不成,歸也無計。兩種例子,我都見多了。這是西方文化帝國主義欠中國人民的又一重債,很值得後殖民主義理論家們仔細研究。

對比五四那一輩,今天的留學生真是不幸:這是教育“全球化”把選擇強加給我們的時代,這是我們自動放棄選擇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