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後記(1 / 2)

有多少個日夜,我曾經幻想著有喜歡讀我的文字的人出現。

我的文字有一種style,是我自己的。我喜歡的,並且同樣憧憬著別人也喜歡的。

中午沒事的時候,去圖書看了一會兒雜誌。隨便地抽了一本《萌芽》。

坐下之後,我忽然覺得很難過。

我高中的時候曾經非常喜歡《萌芽》。雖然那個時候,我的天空被鋪天蓋地的講義和試卷掩蓋得沒有半點自由的陽光。但是我仍然喜歡在一本厚厚的輔導書下麵壓一本《萌芽》。那時候,即使耳邊一遍又一遍地敲著高考的警鈴,我仍然可以心如止水地翻看那一本書。甚至連封麵上的廣告我都看。

那是,無數個昏暗的不明所以的日子,我樂在其中。

可是,當我終於考上大學,邁進了夢寐以求的學校的時候,我卻頹然發現,我變得浮躁了。我開始不喜歡讀書。像《青年文摘》,《萌芽》這樣的書,買回來,翻兩頁就丟到了一邊。遺忘掉,然後繼續我浮躁的生活。

有一天,學校裏辦了一個跳蚤市場,我拿出了那些書。在看的時候,我發現,我好像根本沒看過,所有的文章都是陌生的。

陌生到連自己都在懷疑,我難道是在夢遊的時候買的?

訝異到連世界都在驚奇。

我曾經喜歡的王小波也讀不進去了。或許他的那幾個時代,終究是被我埋葬了。

我在圖書館寬大的玻璃窗前回憶了好多高中時代的事情。想著想著,就覺得自己已經被風幹了。屬於高中那個年代的所有年少輕狂和嬉笑人生的樂趣都不見了。或許是我把他們遺忘了,但是我想,更多的,是它們把我遺忘了。

我愛的書,我愛的故事,我愛的文字,我愛的人……

僅僅三年的時間,所有我曾經抓在手心裏,想著一輩子都要保存珍重的東西都不見了。在我想著答案的時候,卻連時間都不見了。

後來,我想,沒有人會給我答案。所有的方向都是我自己選的。我喜歡的亦或是不喜歡的,向往的,憧憬的,迷茫的,珍惜的,丟棄的,擁有的,即將擁有的……所有的。結果都是我左右的,甚至是由我決定的。

這個春天,當花粉泛濫,柳樹抽芽時,我在祈禱。

我一直很喜歡很喜歡的一個人,他有花粉過敏症,那時高三,課間操回來,他給我看他手臂上的紅疹。我心疼他,想給他抓又不敢抓,怕破了皮他會疼。

那時候的心,像北極最幹淨的冰,即使融化了,也是最幹淨的水。流淌在兩個人的手裏,濕潤這兩個人的心髒。

那時候,相信天長地久。俗氣也好,矯情也罷,隻覺得那種相信是一種信仰。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我們有幸相信過。

我們不幸分開了。

高三的那個酷熱的暑假,空氣中充滿了眼淚和酒精的味道。

我愛他,卻不可以擁有他。

年少,或許隻有經曆過疼痛和受傷才會變得堅強和現實。做夢的日子和機會徹底遠去了。因為我們長大了。

成長有時候迅速得像曇花開放和衰敗。自己尚未反應過來,就發現了褪掉的舊殼。

我就是這樣。

忽然一天,不再孩子氣,不再喜歡流氓兔,不再整天纏著老媽。開始看劉墉的《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