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多餘的三丫頭(1 / 3)

對錢芳突然有了靠山,一樓職員非常不適應,她被調到三樓最有前途的企業信貸部,成為紅人——盧蓀經理的手下,連跳兩級。

\t不是知眼紅,還是輕視。午餐時間,一樓女職員聚在一起小聲地議論,又向黃祺月打聽內幕,黃祺月下一個實習部門就在企業信貸部,正巧也分在盧蓀手下。

\t為了清靜,黃祺月沒有加入午間的樓層討論會。

\t黃祺月對內幕也好奇,覺得錢芳這人越來越有趣,短短一個月時間,讓他撞上好幾次,她的私生活夠精彩,又一次要在三樓與錢芳共事,讓人不得不產生獵奇的心態。

\t靠山就是底細,既有了底細,便不會輕易亮出來,不曉得錢芳會站在哪一派裏?

\t銀行的食堂裏,員工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進餐,看似無序,單憑喜好,卻有著無形的界限。每個樓層與部門隻與自己人坐在一起,這就叫團隊建設,逆反倒施的行為就是叛徒或間諜。就連人力資源的人與他們搭夥,都會引起突然的噤口,讓人難堪,好似一群麻雀中突然飛進了鷂子。

\t黃祺月不怕嫌疑,端著餐盤坐到錢芳對麵。

\t錢芳自覺地被排出一樓區域,而三樓的職員對她還不熟悉,還未接受,盧蓀經常不在單位就餐,談不上關照她。錢芳生硬地插進新部門的同事覺得不好意思,此時黃祺月來做伴正受歡迎。獨占一張桌子反而引人注目,招人議論。

\t黃祺月很難避人耳目,他渾身上下散發著“我是名牌”的光彩,人們習慣了他不低調的風格。黃祺月幹得順的話,過一兩年會有出國培訓的機會,再鍍一層金,前途一片光明。人又長得俊,還是一個單身漢,前途未可限量!

\t錢芳沒進過業務部門,對各種計劃、目標和考核要素都還陌生,正苦於沒有人可問,就連製作一張正確的統計表格都成問題,這方麵黃祺月可做她的老師,她像抓住了救星,也不管別人的目光,趁機請教黃祺月。

\t黃祺月問她:“你不是金融係畢業的嗎?”

\t“這麼多年都沒用過的知識,哪還有實際操作經驗啊,還得從頭學起。”錢芳小聲地嘀咕,她可不敢隨便問辦公室裏其他人,怕被人笑話,質疑她的工作能力。

\t硬著頭皮向黃祺月請教,相較而言,黃祺月與她算是舊相熟,黃祺月隻是暫時在盧蓀手下實習,與錢芳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不需要刻意提防。黃祺月不像別人一樣假意推托,或含糊其詞。錢芳人漂亮,心思細致,一起共事從來不招人討厭,隻需稍作點撥。

\t黃祺月看錢芳太過急於求成,安慰她說:“上午進展是有點慢,這是急不來的,要不,下午我們分頭去整理一下信貸企業的資料,將目錄核對更新一遍,有助於了解項目運作的流程。”

\t錢芳說:“我也是這麼想,不過完成的項目資料全部放在資料室,我們幹脆把信貸業務部的資料全部整理一遍。盧經理的辦公室裏,又有手上在做的項目,還沒有建檔,一並整理出新的目錄。”

\t黃祺月隱諱地笑,說:“還是先問一下盧經理,征求他的意見吧!”

\t“對,我怎麼沒想到呢,若沒有盧經理打招呼,檔案室的人也不允許我們翻看項目檔案。”錢芳為自己想法不周而羞愧,急功近利起來。

\t黃祺月原本的意思是說:“畢竟我們是新進職員,工作安排還是要看頭兒指示,不可以太過自作主張。”嘴上卻說:“你這次機會不錯哦,盧經理可是三樓業務部裏的紅人,升職又快又狠,恐怕是最年輕的經理級別吧!”

\t黃祺月一副你知我知,借機打探的表情,引導錢芳往下說。

\t“不見得哦!”錢芳心想,林振比盧蓀還小一歲。聽錢溢跟錢母炫耀過,林振是上海總行投資部總監最有力的競爭者,年輕有為。

\t“還有更利害的角色?”黃祺月假意問她。

\t林振是否利害角色與她全扯不上關係,錢芳不敢隨便評說,她升職成功,卻成了職場菜鳥,有點兒捉急。想和新同事黃祺月搞好關係,主動套近乎,問他:“我最近在複習以前的專業書,雖然學的是金融專業,可是這個專業近幾年變化太大,那些舊知識恐怕都過時了,你能借幾本專業書給我看嗎?”

\t黃祺月問:“你是哪所學校畢業的?”

\t“石河子大學的金融學係,我是97屆,那時高考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勉強達上本科分數線,隻能夠選報偏遠的院校,熱門學校恐怕會錄取不上。”

\t“現在還不一樣麼,除非是出國留學來回避高考,不然,國內好的大學還是一樣很難考上。石河子大學的商學院很不錯,金融學還設有碩士點。”

\t錢芳以為黃祺月也會自報家門,哪知他不吱聲,便問他:“聽說你是五道口金融學院的碩士,五道口不是人民銀行的嫡係麼,怎麼會進了工行?”

\t黃祺當然不會說是因為工行裏有人,而對她笑說:“越是嫡係就越多的關係戶,我怕弄不過他們唄,避重就輕。”

\t錢芳不懂他所說的“他們”是具體所指,還是泛指。“人行就是重,工行就是輕?這是什麼標準?”

\t“按我的標準。你和盧蓀經理原本就認識?”黃祺月也避重就輕。

\t錢芳心眼兒直,不擅於隱藏,一時愣住,嘴上卻說:“樓上樓下的銀行人員誰不認識?”

\t黃祺月大學畢業後工作一年,又去報考了研究生,對職場上的暗濤洶湧他深有體會。語重心長地說:“你不用過於擔心業務水平,若能得至盧蓀的栽培,一定能在部門裏站穩腳跟,邊做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