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書法的勢(1 / 3)

第六節 書法的勢

一、勢是什麼?

關於勢,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現出來的力量趨向。書法之勢是書法點畫形體中呈現出的一種運動趨勢,是點畫線條之間所構成的空間感覺及內在張力,和點畫線條運行本身的速度、方向、力感等諸因素所傳達出的綜合感官效果,是一種內心世界的宣泄、流淌。“勢”為心理學中的“表象”,即明項穆曰之“未形之象”。“勢”是書法之美的因素整體的集中表象。

蔡邕在《九勢》中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在體驗書法味道的時候,作品給人視覺及心理上的感受便突出地表現為“勢”。 “勢”是自然中“力”的蓄積與發揮的結果,這種力通過人的手使用筆配合自然的動作,駕馭的工具是軟毫,使得書法之勢有了可操作性。加上柔韌性、隨機性、變通性和不可重複性決定這種勢的“自然存在”性,勢與線形、字形和章法形式相互依存,勢寓形中,形彰勢顯。勢由心出,形由筆注,由勢生形,方有“取勢”之說。勢乃動之勢,動者如流,且貫穿書法創作的全過程,書法的外在表現為形,形勢並存。

我們對氣、韻、骨、力、勢的感知,是一種模糊的美的感知,是審美者麵對書法作品的點畫之形、支撐構架與整體章法而產生的心理世界存在的表象,它既有感覺的模糊性,又富於理性的思辨性。在我看來,可以把書法的本體構成統概括為氣感、韻感、骨感、力感、勢感等。

二、書勢的種類

在古代書法理論中,與勢相關的術語非常多,如筆勢、體勢、仰勢、側勢、澀勢、氣勢、順勢、逆勢。古代書家在書寫中對勢孜孜以求。漢晉南朝時期,書勢成為一種文體,並出現了不少論勢之作,著名的有漢代崔瑗的《草勢》、蔡邕的《九勢》《篆勢》、衛恒的《四體書勢》、索靖的《草書勢》、王羲之的《筆勢論》等,表明曆代書法家及書法理論家都十分重視書法的勢。正因為勢與骨、筋、肉、血、氣相連,在書法中有著重要作用,所以勢不僅具備語言符號的功能,而且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書法的內在美。和諧的書勢是區別寫字與書法的重要條件,更是鑒別書法雅俗的依據之一。

書勢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豐富的筆勢,辯證的形勢,錚錚的氣勢,有象的力勢。康有為曰:“得勢變,則已操勝算。”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勢相對於其他書法構成因素而具有主導地位的原因。

筆勢是基礎。筆勢因筆法而生,筆勢是由筆鋒做四周變速轉動而致。即所謂“八麵出鋒”,每作一點一畫都要讓這筆鋒沿著手勢做許多變速轉換的多個起伏動作,此動作即可看成是筆勢。筆勢由手指手腕連貫轉動完成,但筆勢也因人的性情和審美而有肥瘦、長短、曲直、方圓、平側、巧拙等不同形態,不像筆法具有一致性,力勢最終來源於筆勢。由點成畫、由畫成字、由字成行、由行成篇,筆勢連續,一氣嗬成。

勢與氣相連表現為氣勢。“氣”則是書法內在的生命依存。但書法作品中氣的貫通要借助於勢,勢的突現則又要求書法家主體之氣的旺盛,所以氣和勢是相輔相成的。 梁中書說,“寫字要有氣”,同時指出“有氣則有勢”,但是氣和勢必須協調發展。書法作品崇尚磅礴的氣勢,都隻能來源於書法家主體精神的氣和書法之勢的貫通一致。王鐸的行草書非常強調左右上下的貫通之勢;懷素寫草書,盡顯怒張之勢;顏真卿的楷書,筆勢內斂,行書則彰顯豪邁之勢。書家們的書法氣勢源於他們內心修煉的氣而生成,並且修煉之氣的高低決定書法之勢的厚薄。

勢與力相連表現為力勢。書法的“力”和“勢”呈現書寫的旺盛活力,是書家流於筆端的“氣質”表現。視覺呈現之勢與內在筆力的和諧統一,書法中的力,來源於勢,力不是單純的力,它相關於形勢的照應關係,又相關於筆鋒的豐富運用,利用自然的“勢”的原理,達到“力”與“勢”的完美結合,使作品呈現力勢的美。王羲之的書法,筆力遒勁,有虎踞龍盤之力勢。張瑞圖寫行書,筆力外露,四麵得力勢。趙孟■寫楷書,筆意含蓄,力勢和潤。力勢來源於筆勢,因筆得力,因勢顯力。我們在臨帖時,不能隻滿足於形似,還要多留心其筆勢。啟功先生說:“如果寫時注意力在筆畫的軌道上,把點畫姿態看成次要部,則無論用軟毫硬毫,都會得心應手。寫熟了結字,即用鋼條在土上畫字與拿棉花蘸水在板上畫字一樣會好看的。”這裏所講軌道的運行軌跡即為書法之勢,書勢不僅在書法中起關鍵作用,而且對線條的力感,還具有誘導與遷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