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裏國(1 / 2)

這一日清晨,望明亭外,古裏國王和雅裏翰、穆哈德兩位宰相陪著大明正使總兵官,鄭和鄭大帥,以及一幹大明舟師的主要官員一起來到亭外廣場。

廣場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親眼目睹大明天朝使者的風采。但見鄭和身穿大紅官袍,頭戴烏紗,鬢插宮花,麵如敷粉,雙目如電,身材魁偉,走動之間更是龍行虎步,好一派大將之風。古裏國王左手相陪,身後跟隨著的是兩國高官將領,今日是大喜日子,這才應了那句話,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場之人,一個個全都喜笑顏開。

隨著鄭和一行人步入廣場,場中的喧鬧漸漸安靜下來,到最後,聚集了上萬人的廣場上,鴉雀無聲,雖不能說落針可聞,卻也是安靜非常。那年月,天上沒有飛機,公路上沒有汽車,連海裏的船,也沒有汽笛聲,一旦安靜下來,確實要比現在的所謂萬人會場,氣氛要好得多。

古裏國王先上前講了一番開場白,接著就是鄭和宣布古裏國和大明永結有好盟邦,古裏國百姓在大明天子的隆恩下,必將享受萬世太平。

一番花團錦簇的官樣文章講完,也不管在場群眾聽懂沒聽懂,鄭大帥在古裏國王的陪同下,親自走上前,用一根翠竹杆將紅綢掀起,露出了石碑的全貌。

石碑通高九尺九寸,象征天長地久,上雕雲台疊嶂 、獸口吞天,碑文用工整的魏碑體書寫:“永樂五年,大明太宗文皇帝勅命正使太監鄭和,統領寶船往西洋古裏國開讀賞賜。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鄭和這手魏碑,雖沒什麼特色,倒也規規矩矩,大致與他幼年時所受的良好教育有關吧,反正跟了明成祖之後,除了打仗,就是幹雜役,好不容易混出了頭,又要下西洋,並且一下就是一輩子,到死都是在船上,練習書法,恐怕也隻有是在船上了。

此次下西洋,到古裏國,寶船隊上攜帶的明朝寶物已經告罄。除了用來賞賜各國國王、頭目酋長的,餘下的也和沿途各國交易完畢。出發時攜帶的大量絲綢、瓷器,已經變成了各種香料、烏木、珊瑚、寶石等西洋特產,皇帝交辦的秘密任務,追捕建文餘孽也有重大收獲,抓捕到了奸黨大頭目葉希賢及以下多人。可以說這次下西洋大獲全勝。鄭和已經圓滿的完成了朱棣交給他的任務,雖說沒有抓住建文帝,但那也不是一日之功就可完成的,以後如有必要,多下幾次西洋就是了,當前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保住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把葉希賢活著帶回天子麵前,帶著那些想要進京覲見天顏的藩王酋長們到朝堂之上,向世人宣布:我大明萬國來朝的盛世已經到來!

盛立強透漏給董宇一個重大消息:鄭和要返航了!

大明舟師不日就要返航!這個消息震得董宇腦袋嗡嗡響,從闍婆開始,一路追隨寶船隊,一直開進印度洋,到了這遠離中華十萬裏的古裏國,和這些滿身滿腦酥油味、牛糞味的阿三們打交道,如今終於要回國了嗎?

發了好一會兒呆,按捺下激動的心情,馬上召集商會高層召開緊急會議,命令大龍配合福叔抓緊時間,把船隊上從大明帶來的商品全部出手,加緊購買當地特產,胡椒和珊瑚、寶石等物要多多購進,其實各船上從大明帶來的貨物也剩不了多少了,既然知道這是最後一站,當然要清倉,但不是大甩賣,明朝的東西,在這裏本來就受歡迎,能被選中,萬裏運來的當然是精品,原來隻是顧慮著不知道走到哪裏是個頭,總要留些貨底,以備不時之需,如今沒了那份顧慮,當然要盡快、大量的賣了。

另外,各船抓緊時間補充給養,有彈藥不夠的,馬上找盛立強想辦法,人員缺少的,加快招聘船員速度,同時讓旺財回柯枝國老家一趟,一是和家鄉父老告別,下次回來不知道到什麼時候了,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把他們村裏那些出海經驗豐富的年輕人多拉過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