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習和老板一樣的思維(1 / 2)

從上可見,老板的腦袋並不是一定特別靈,更不是一定與眾不同。

除了曆史背景和家庭環境不同以外,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從小加強這方麵的培養和訓練,學會和老板一樣思考問題。

培養老板的頭腦,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

入虎穴,得虎子

有人把溫州人稱為中國的“猶太人”,理由是溫州人敢於當老板、也甘於當老板。

的確,溫州人曆來有“以當老板為光榮、不當老板為恥辱”的民風。在這塊肥沃的民營企業土壤裏,開出的不僅有當地的花朵,而且還有外地移栽過來的秧苗。

這些“秧苗”有許多是從全國各地移栽過來專門接受頭腦洗禮、今後還要移栽回去的受訓者。

這方麵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李信的創業案例。

1991年,李信從複旦大學經濟係畢業後分配到家鄉合肥市財政局工作。在財政主管部門工作,在許多人眼裏不但是“鐵飯碗”、而且簡直是“肥缺。”可李信卻不這麼想。他不甘心自己就這樣在機關平庸下去,1995年毅然辭職,去了浙江省溫州市。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李信巧遇天正集團董事長高天樂,隨後便從廣告策劃、銷售主管、片區經理一直做到銷售總經理。現在的天正集團,早已是國內低壓電器行業規模最大的產銷企業、年產值20多億元,可不是等閑之輩。

這隻是一個外地人到溫州被溫州人“同化”的小故事。其實在溫州,每天都會湧現出這種令人讚歎的創業故事。

接受培訓

到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去實地考察、接受培訓,同樣是一種有效途徑。

這方麵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一些已經取得創業成功的溫州民營企業老板們頻頻接受邀請,前往全國各地的政府機關、大專院校授課,受到聽眾熱烈歡迎。僅僅一張門票就要賣到680元,超過許多大學教授的講座!

在溫州較大規模的民營企業中,老板的年齡通常都在40歲以下。他們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容易接受新事物。

正因如此,溫州老板才有資格大踏步地跨進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培訓中心等單位進行演講,同時,他們的企業管理經驗才能被收入清華大學編寫的MBA教材中。

這本身不僅反映了這些企業是成功的,而且還證明在這些企業的管理、文化等方麵同樣有供別人學習借鑒之處。

在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後,溫州民營企業紛紛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雖然溫州隻是個中等城市,也不具備政策與地理優勢,但是那裏的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而且在國際市場上都占有一定份額(如打火機,2002年的銷量達5億隻,占全球總銷量的70%),這本身就很具有說服力。

據溫州經濟學會會長馬津龍介紹,全國每年到溫州考察學習的縣級以上單位有300多個,在溫州常設辦事機構的單位超過200個。全國各地組團到溫州考察時,都會設法邀請溫州經濟研究者及民營企業家去講課,而他們一般也都會愉快地接受邀請。

溫州老板無疑是精明的。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傳授給別人,不用一分錢的廣告支出卻可以收獲“文化侵略”效果,這正暗合了老板們給人的最初感覺——“精明。”

的確,不精明的老板成不了老板。老板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與眾不同,是我們創業者學習的榜樣。

究竟向老板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