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現實,就是正確認識和全麵看待艾滋病疫情所麵臨的嚴峻形勢。艾滋病的流行正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擴散,性接觸傳播艾滋病的比例不斷攀升,同時引發了關懷救治患者、照顧孤兒寡老、消除社會危害和維護群眾健康等一係列社會問題。
2006年《艾滋病防治條例》的實施,為我們如何有效防控艾滋病提供了法律依據。《艾滋病防治條例》規定,公共場所的服務人員都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合格證明;經營者違反規定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 艾滋病高危行業的監管
《艾滋病防治條例》實施以來,鹿城區衛生監督所對轄區內艾滋病高危行業如洗浴按摩場所、歌舞廳、夜總會等1400多家公共娛樂服務場所進行依法檢查。
針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衛生監督機構督促管理相對人及時進行整改。從監管檢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經營者都能根據要求,進行自查自糾,積極整改,並自覺放置防艾宣傳資料,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張貼標示語、警示語,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從業人員健康培訓合格證持證率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是對於安全套發售設施的放置,部分經營者仍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認為安全套發售設施的存在,會影響場所的形象。衛生執法人員針對發現的問題,當場對當事人進行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責令其立即改正違法行為。
2 醫療機構的日常監管
開展醫療衛生單位艾滋病防治監督執法檢查,檢查內容為《艾滋病防治條例》及相關知識宣傳培訓情況,采供血機構采血前艾滋病檢測落實情況,醫療機構應急用血檢測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預防、控製、監測、醫療救治措施的落實情況。
(1) 以醫療廢棄物處置監督管理為重點: 為了加強醫療廢棄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傳播,鹿城區衛生監督所加強了對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棄物處置的監督管理。2007年共檢查465家單位,檢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有: ① 約1/3的單位未進行集中處置(指沒有按協議收集單位);② 暫時貯存設施不符合規定,③ 未落實相關人員防護措施等。對以上問題我們均給予責令改正,並向上級部門和相關部門進行通報。
(2) 開展中小醫療機構分級監管工作: 針具交換點設在公立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為加強對中小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執業的日常管理,進一步規範醫療服務市場秩序,2008年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中小醫療機構依法執業分級監管工作。分級監管對象為轄區內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門診部、診所、衛生室等醫療機構。按照“浙江省中小醫療機構依法執業分級監管評分標準”,對相關醫療機構進行檢查評分,根據得分高低分別評定為規範單位、合格單位、不合格單位。2008年共對135家中小醫療機構進行檢查評分,其中規範單位19家、合格單位105家、不合格單位11家。根據評定的級別,對醫療機構依法執業進行分級監管,根據被監督對象規範程度決定監督頻次。對不合格單位,限期整改,整改後仍不合格的,暫緩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校驗;對發現的違法行為,依法立案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