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珍藏的請柬
這是一張值得永遠珍藏的請柬。
1991年,我在中宣部民族地區宣傳部部長研討班學習期間,意外地收到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到人民大會堂出席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大會的請柬。
請柬為十六開對折共四頁,套色彩印,很精美。座位的排號是人民大會堂統一印製的,我的座號是二樓6區12排96號。紀念大會在7月1日下午3時舉行。我們吃了午飯後,在中宣部領導的帶領下,集體乘大巴去。工作人員很熱情負責,驗票以後有專人引我們到座位去。入座後才發現,二樓是伸出去的,占了會場的一半多,離主席台比較近,在主席台就座的中央領導同誌,我們基本上都能夠看清楚。主席台很寬大,前麵兩排是拉通的,中間沒有留通道。後麵的留了比較寬的三條通道,座位分成四個長方塊。再後麵是十麵大紅旗,向左右方向斜插著,中間是金光閃閃的鐮刀斧頭,“1921”和“1991”兩個數字,分別懸掛在左右兩邊的紅旗上,底下是十棵翠綠的棕樹。主席台口的上方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大會的紅色橫幅,十分光鮮醒目。會場肅穆莊嚴,座無虛席,非常安靜。
大會由李鵬同誌主持。江澤民同誌在熱烈的掌聲中,走向鮮花簇擁著的講台,作了兩個小時的重要報告。報告不時被熱烈的掌聲打斷,大家聽得入腦入心,非常激動。我也情不自禁地在請柬的空白處,橫著順著隨手記下了幾點。講到我們的黨取得的偉大成績,小平同誌對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貢獻,我們國家的三條基本國情等,都響起了熱烈的長時間的掌聲。在講到黨風時,對加強黨的建設,反腐防變,不能把商品經濟的交換原則引到黨內生活中來等內容時,聽眾也都熱烈鼓掌。
我作為擁有幾千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一名普通黨員,能夠在首都北京參加黨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大會,聆聽總書記麵對麵的長達兩個小時的重要報告,這是多麼幸運啊!那隆重肅穆的場麵,熱烈和諧的氣氛,鼓舞人心、激勵意誌的重要報告,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裏。已經十幾年了,每當我看到這張請柬,就想起那次紀念大會的盛況,我的心就久久地不能平靜。
聽世界三大男高音唱歌
這是一張演唱會的入場券,印得精美而時尚。因為它讓我開了眼界,以後又在北京的一些報刊上,看到過一些有關這次演唱會的報道,所以一直把它保存著。
2001年,剛跨入新世紀,在北京舉辦的“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廣場音樂會”,影響很大,不僅傳遍首都的大街小巷,也引起了文藝界和媒體的關注。當時,有報紙把它概括為四句話:半年的宣傳,空前的投入,盛大的演出,高昂的門票。我覺得表述很恰當,情況真是如此,沒有什麼誇張。
入場前,我們聽了一位行家的介紹,就照著入場券上寫的地址,直奔故宮午門廣場。小時候在茶館聽人說書,就講到皇帝要殺大臣時,都是推出午門斬首。因此,在腦海裏留下了午門是殺人場所的印象。其實,清朝從順治開始,到宣統結束,十個皇帝都沒有在午門坐朝議事,也沒有在那裏殺人。但是,我還是饒有興趣地要親自去看一看。
午門的院子很大(所以這次音樂會叫廣場音樂會),三麵都有宮室。房子不算高,但很典雅。舞台搭在正麵的殿門前,觀眾席也是臨時搭建的,並分了幾個區域。為了讓觀眾看得清、聽得明,還專門搭建了幾個高大的屏幕,裝了擴音喇叭。我的感覺不錯,在中式的、金碧輝煌的宮殿裏,聽高鼻子洋人唱外國歌,真讓人耳目一新。帕瓦羅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三位歌唱家都長得魁梧健壯,多明戈好像稍高一點,帕瓦羅蒂留著胡子,很風趣,更讓人印象深一些。記得第一首歌是三人合唱的,聲音渾厚而響亮,有“聲震屋宇”之感。他們的台風很正,唱得非常認真,但都很鬆弛而隨意,誰出場,唱什麼歌,有時他們竟毫不介意地在台上商量,凸顯出默契、平和的大家風範。聽眾的秩序很好,除了熱烈的掌聲,都是有序而安靜的。當然,有世界的“高音C”唱歌,加上先進的音響,即使有人交談,也不會產生影響。
在三大男高音唱完之後,中國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等,接著登台演唱,同樣受到聽眾的歡迎。
演唱會後,北京的媒體很關注,報刊上發表了不少報道和評論。有持肯定態度的,認為世界三大男高音音樂會,是破天荒的,讓人大開眼界,是改革開放、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表現,更是一場“盛大的音樂盛會”。也有說不好的,認為這次演唱會是名氣、品牌配虛榮的“三鮮炒飯”,不值得吹捧。還有媒體發表評論,提出“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張藝謀的整體設計+北京紫禁城的演出場地=什麼”的問題。
我,一個普通的聽眾,親身參加了音樂會,聽了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唱,的確有大開眼界、耳目一新的感覺。我認為它不僅是改革開放中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種反映,而且是一道頗有創意和遠見、能夠讓人感到震撼的風景線。
2007年9月6日,帕瓦羅蒂結束了他作為世界高音C之王的絢麗人生,意大利全國悲戚。媒體稱他不僅給世界留下了無與倫比的高音和胸腔共鳴,而且完成了20世紀歌劇複興的偉大使命。
“翻身奴隸”一詞的由來
民主改革前,涼山彝族聚居區經過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被定性為奴隸社會。在民主改革中,階級成分分為奴隸(含半奴隸)、勞動者(含貧苦勞動者、勞動者、富裕勞動者)、奴隸主三種。這是從涼山奴隸社會的實際出發,作出的科學劃分。為了順利推進民主改革,各地都以奴隸、半奴隸和貧苦勞動者為骨幹,建立了縣、鄉、村的勞動人民協會(簡稱勞協)。當時執行的階級路線是:依靠奴隸,團結勞動者,消滅奴隸主階級,徹底廢除奴隸社會製度。
民主改革前,涼山地區把奴隸通通叫“娃子”。在奴隸的等級中,又有“鍋莊娃子”、“安家娃子”、“陪嫁娃子”、“二道娃子”等。奴隸一詞,多流行於涼山周邊地區和漢語的書麵語言中。1954年我從漢區調進涼山,領導在介紹涼山情況時,專門給我們解釋了“娃子”的意思。可見,使用“奴隸”一詞,是經過比較和選擇的,是確切而符合實際的。
“奴隸”一詞,從民主改革開始流行,並一直沿用到以後的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不僅黨和政府的文件這樣使用,彝族人民也完全接受,成了約定俗成的新詞語。如1963年涼山州委製定的《關於高級農業合作社若幹具體政策問題的規定(修正草案)》的通知中指出:“我州在完成民主改革後,必須貫徹這一根本路線:在黨的領導下,堅決依靠廣大奴隸群眾和貧苦勞動者,牢固地團結其他勞動人民。克服以少數富裕農民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自發傾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作為中共涼山州委機關報的《涼山日報》,理所當然地使用“奴隸”這個詞,而且,已經習以為常。到了1964年,在農村搞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貫徹毛主席關於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指示,宣傳黨在農村中的階級路線,其中“奴隸”二字出現的頻率極高,當時還結合宣傳毛主席奴隸創造曆史的教導。因此,在當時“奴隸”真是一個擲地有聲、令人仰慕的代名詞。
當1965年冬,報社接待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他叫付清華,是新中國駐蘇聯大使館第一任中將武官,後來因故回國,並在1955年下放到涼山,任職涼山州政協副主席。
報社黨委書記萬世祥和我負責接待,我們介紹了報社的情況。付清華的個頭不高,但身體健康,是一位平易近人、愛思考問題的老同誌。交談中,他談到對報紙的印象不錯,幾次說到他經常看《涼山日報》。他對黨的民族政策很肯定,讚揚了涼山“一步跨千年”的巨大變化,對奴隸群眾從當牛做馬到當家做主非常感興趣。付老慎重地提出一個問題,並征求我們的意見。他說:民主改革多年了,奴隸解放當家做主人多年了,怎麼還叫奴隸呢?建議在報紙宣傳中把奴隸改為翻身奴隸。一聽這話,我們真有茅塞頓開的感覺。是呀,老叫“奴隸”,社會跨越了,人卻沒有變化,我們也感到有些別扭。改為“翻身奴隸”,與時代同步,既準確貼切,又有翻身做主人的氣魄與自豪,多好的建議啊!
於是,我們在報社的例會——編前會上提出以後在報麵上,把“奴隸”一律改成“翻身奴隸”,得到了編采人員的一致讚同和叫好。就這樣,憑借報紙的影響,“翻身奴隸”這個稱謂,在大小涼山不脛而走,在不知不覺中很自然地使用起來,包括幹部、群眾開會講話,黨政機關的行文和奴隸群眾自己都用上了。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徹底結束了“文化大革命”,我才知道付清華老人,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開除黨籍,以後調離涼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他已經永遠離開我們了。
在美國讀中文報紙
去美國探親,待的時間長,看中文報紙的機會多一點,因而有些感想。
美國的中文報紙,全用繁體字,直排。有時橫排標題,也是從右向左讀。這同我們國家沒有文字改革、沒有使用簡化字以前是一樣的。比較之下,我深感我們實行簡化字橫排,從左往右讀,是很科學而又非常方便的。
在美國,有的中文報紙在專用詞語上,偶爾有點讓人看不懂,要琢磨一下才明白。如“任勞任怨”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語,我就看到有“認勞任怨”、“認勞認怨”的寫法。“任”和“認”可以通用嗎?我認為這是錯別字,因為並沒約定俗成。我還看到,有把“士為知己者死”寫成“誓為知己者死”。從字義上看,是發誓要為知己者死,似乎也不無道理。但是,能這樣用嗎?我認為老祖宗留下來的,已經家喻戶曉的名言警句,應慎重對待,不可隨意去改動它。還有寫成“士為自己者死”的,把“知己”變成“自己”的,很顯然又是錯別字了。
還發現一個有點特殊的問題。我們使用簡化字,美國的中文報紙使用繁體字,他們從我們的報紙或電台、電視台選用的新聞稿件,需要把簡體字還原成繁體字。於是我在美國的中文報紙上看到了“跳水皇後”,也看到了“影帝影後”。很明顯,這個“後”字是“後”字還原的繁體字。一般來說,把簡體字還原成繁體字是可以的。但是,“後”字卻有點特殊。從字麵上講。同“前”相反的“後”,是繁體字“後”的簡化,如“前後”、“先後”、“落後”、“後來”等,都是如此。可是“後”字的原意,如“皇後”、“後妃”、“後宮”等,卻繼續保留著。因此,如果不加區別,把“後”一律還原為“後”就錯了。這就是文字專家講的不可逆性。
另外,在美國的華僑,他們不忘祖國,眷戀中國的傳統文化,還保留著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修房建屋都要張貼對聯的古老習俗。在華人街和華人居住的地方,都能看到大紅對聯。我們在紐約逛最繁華的大街時,就在一座時尚的大樓前麵,看到一副裝飾得非常壯觀的對聯。上聯是:京華佳肴第一家,下聯是:燕趙豪客千杯酒。這副對聯編撰得好,一看就是地道的中國文化,很有內涵和特色。字也寫得不錯,楷書很見功力。隨著霓虹燈的閃爍,這十四個字老遠就映入遊人的眼簾。但我仔細看了以後,覺得貼反了,要能顛倒一下那就更完美了。因為編撰對聯,是要講對仗和音韻平仄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燕趙豪客千杯酒”作為上聯,然後對以“京華佳肴第一家”作下聯,那就朗朗上口,更加鏗鏘有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