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一百零三章轟戰機的由來
肖峰遲疑了下,但還是將身上的狙擊步槍遞給身邊的一名兄弟,另一名兄弟把自己的M3衝鋒槍遞給肖峰,並把自己的彈夾也遞給了他。肖峰看向眼角中帶著一抹淚水的機要員,對單奕軒說道:“軒哥,注意安全!”
單奕軒點點頭,說道:“保護好她的安全!”
“明白!”肖峰會意後對傅龍嬌說道:“我們走吧!”
傅龍嬌扭頭看向肖峰,點點頭跟著肖峰向後匐匍前進。兩人不快不慢的速度並沒有引起空中戰鬥機的注意,甚至在戰鬥機迂回的時候,兩人還曾想站起來奔跑。
十幾分鍾後,當所有人已經撤的差不多的時候,轟炸機引擎的呼嘯聲傳入單奕軒的耳朵,此時,單奕軒想起了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曆史記載,日本在二戰期間,對中國實行過上百次戰略轟炸,且每一次轟炸日本都迷信於快速轟炸,甚至有的轟戰機編隊都沒有戰鬥機為其護航。
“通信兵,給我接陽城機場!”單奕軒不顧天上的97戰鬥機已經發現自己,靈狐突擊隊的幾名還沒有脫離危險區的兄弟紛紛舉起手中的槍射擊,無奈M3近戰的缺陷,讓他們感到無力反抗。
單奕軒和剩下的十幾名兄弟一邊跑,一邊說,他們跑的方向和傅龍嬌所在的地方完全相反,這就是他的用意,如果自己的生命,能換來中央一次有價值有意義的情報,能挽回重大的損失,他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通信兵臉上急的冷汗直冒,戰鬥機上的機槍一點也不給他們喘氣的機會,子彈幾乎跟在靈狐突擊隊隊員的腳跟後麵跑,稍有不慎就會被飛機上的子彈擊中,雖然是這樣,但也沒有一個人選擇妥協!
“報告,軒哥,威廉要跟您通話!”通信兵背著無線電跑到單奕軒的身邊大聲喊道。身後機槍轟鳴的聲音加上飛機的呼嘯聲,形成了一副很有節奏感的催命曲。
單奕軒接過話筒,步伐和通訊兵漸漸形成一致。“軒哥?軒哥?你怎麼了?我怎麼好像聽到了三菱Ki-48轟炸機的聲音?軒哥?你能聽到嗎?”話筒中傳來威廉擔心的聲音。
“我還好,你聽著,威廉,我們在固鎮方向,在我們的上空有大約十五架左右的飛機,其中多半是轟炸機,日本很講究快速轟炸。現在我們已經被敵軍的飛機追著屁股跑了,你告訴我,你的飛虎隊能不能起飛?”單奕軒焦急的說道。
“能!”威廉對著話筒說罷,罵了句:“fuck!”隨後對塔台的幾名還在學理論的飛行員說:“軒哥他們目前的處境非常的危險!戰士們,需要你們的時候到來了,記住,這是真正的戰爭,你們的第一場空戰!也記住,你們的教練是世界上最棒的飛行精英,威廉!你們是我的學生,不要給我摸黑了這塊金碧輝煌的榮耀!機場準備!”
“是!”十幾名飛行員來不及多想,迅速跑出塔台!
三菱Ki-48,輕型轟炸機;轟炸機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機上武器係統包括機載武器如各種炸彈、航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魚雷、航空機關炮等。
機上的火控係統可以保證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轟炸機的電子設備包括自動駕駛儀、地形跟蹤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幹擾係統和全向警戒雷達等,用以保障其遠程飛行和低空突防。現代轟炸機還裝有受油設備,可進行空中加油。轟炸機按起飛重量、載彈量和航程的不同大致分為輕、中、重型三類。輕轟炸機載彈不大於5噸航程在3000千米以下,總重不超過二十多噸,目前已被戰鬥轟炸機和攻擊機全麵替代。
重型轟炸機可載彈10~30噸,航程5000至10000多千米,總重超過100噸,也稱戰略轟炸機。而中型轟炸機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目前在役型號不多,由於現代攻擊機已達到相當高的戰鬥性能,完全有取代中型轟炸機的可能。
飛機作為軍用是從偵察開始的,空中偵察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在偵察飛行中順便甩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麵目標的試驗。
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意大利的加B-25轟炸機福蒂中尉駕一架“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公斤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這期轟炸任務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
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伊裏亞·穆羅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斤,機身內有炸彈艙,並首次采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
1914年12月,俄國用“伊裏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機部隊。於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波蘭境內德軍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當時轟炸機的時速不到200公裏,載彈量1噸左右,多為雙翼機。
B-1B轟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誌,載彈量可達8─9噸,航程為2600─7000公裏,其中尤以美國的B─29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也是B-29的“赫赫戰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齊伯林”式飛艇分別對比利時、波蘭華沙、法國巴黎和英國實施了轟炸,由此拉開了戰略轟炸的序幕。轟炸機從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戰場舞台。盡管現在誰都認為飛機比飛艇更適宜於進行轟炸,但在當時,關於使用飛艇還是使用飛機進行轟炸這個問題,各國認識是不一致的。由於各國認識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製轟炸機方麵,有的早,有的晚,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
俄國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飛機終將取代飛艇。因此,俄國在研製轟炸機方麵,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俄國人率先開始研製轟炸機,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期(1915年)已出現了專門研製的轟炸機,它就是前蘇聯的一種重型四發轟炸機,稱西科爾斯基“伊利亞·穆羅梅茨”Ⅱ型,由波羅的海鐵路工廠研製。該機起飛重量4590千克,可載炸彈520千克,乘員7名,每台發動機功率110千瓦(150馬力)。另一種是意大利的“卡普羅尼Ca32”型三發轟炸機,由卡普羅尼航空工程公司研製,起飛重量3300千克,可載炸彈850千克,乘員4名,每台發動機功率73.5千瓦(100馬力)。但真正開始用飛機專門轟炸特定目標的是德國人,1917年德國對倫敦和英格蘭南部的持續轟炸,特別是夜間轟炸,開創了一個殘酷殺傷平民百姓的先例,並引起英國後來的報複。從此也就有了“戰略轟炸機”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