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是20世紀中期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全麵戰爭,戰場主要在中國大陸。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7月,其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抗日,拉開了全麵抗日戰爭的序幕。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製日軍的進攻;隨後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共領導的敵後力量逐漸發展壯大,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中國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
“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麵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警鍾長鳴,勿忘國恥。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的中國部分是以皇姑屯事件為日本侵略中國的起始點(1928年6月4日算起,為17年)。這場戰爭在日本被稱為“日中戰爭”。
日本也習慣把“珍珠港事變”以前的中國抗日戰爭稱為所謂的“支那事變”或所謂的“日華事變”,原因是當時日本帝國並未和中華民國相互正式宣戰,因此“技術上”並非一場戰爭。“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則被日本視為“大東亞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印緬戰場)的一部分。
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抗日,拉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的抗日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略防禦和相持階段於1944年轉入反攻。1944年,中美英聯軍在印緬戰場上接連打擊日軍,並在當地抗日武裝積極配合下發起緬甸戰役,消滅日軍7萬餘人。1945年,中國抗日軍民進行全麵反攻,蘇聯紅軍也出兵中國東北,圍殲日本主力關東軍。中國戰場是亞洲太平洋戰場中的主戰場。
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國及多數華人稱其為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戰,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或支那事變,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麵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曆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則認為日本暗殺張作霖(當時張為國際公認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的皇姑屯事件為抗戰伊始,故而亦有十七年的說法。但期間6年,中華民國政府因為種種原因,並未對日宣戰。直到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如果這樣計算,抗日戰爭曆時不到4年,但主流史學界一般不采用這種說法。在這段時間裏,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日,而中國戰場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占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醜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日軍在濟南屠殺我同胞
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意誌帝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
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獲得在山東的一係列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