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見證(1 / 3)

風雨見證

楊吉成

“五一”小黃金周的最後一天,我們一行四人往南江參加“南江詩詞楹聯學會成立十周年”活動並事采風。路經廣元市元壩區“柳橋”,一座牌坊巍然立於108國道一側。經過了紛紛戰亂、“文革”風雨,牌坊孑然獨立,本身就是奇跡。

進入革命老區南江縣境內,總覺有一種非同尋常的味道撲麵而來,是山更雄奇,水更碧綠,樹更蒼翠?確實,車行山間,道路雖然平整寬闊,但夾道大山仍給人以逼人的氣勢。南江河清澈如練,溫溫順順,彙淵聚潭,奉獻給路人不斷變幻的如畫的鏡麵,卻又一刻不願歇息,緩緩南下。但數十公裏的綠色長廊,使厭倦了水泥森林的不速之客頓時神清氣爽。最扯眼球的,是森森翠柏。

“寒煙散空香霏屑,千樹萬樹江頭列”,南江也有數十裏的古柏林長廊。與川陝路“翠雲廊”古柏不同的,南江的古柏林巍巍然聳立江頭;川陝路又名“金牛道”,古柏聳立山脊,俗稱“張飛柏”,而南江古柏林沿古川陝通道米倉道而聳翠,俗稱“皇柏林”。

無暇考證,隻是欣賞皇柏林。柏樹曆冬不凋,是上好木材,柏

籽柏葉皆可入藥,按醫聖張仲景說法,“久服輕身明目”,這對當了十數年知青的我,自然倍感親切,更何況這裏是巍巍皇柏?“頭角摧裂蹲羆熊,枝幹偃蹇森鐵銅。聯肩踏背紛攫拿,群精嘯聚來怪風。初疑卷展昌黎圖,光怪陸離驚心目。又疑畫敞寒林圖,枯淡瘦勁醫塵俗。變態過眼無定形,但覺衣袂皆流馨。我欲醉倒夢茯苓,惜此樹下無茅亭……”優美的詩句,將人們對皇柏林的崇拜,對古柏的千姿百態,描摹得活靈活現。眼前的古柏,或虯枝怒張,盤根錯節,或倔強崢嶸,千姿百態,或端莊挺拔,欲撐蒼天,或翠葉蓊鬱,濃蔭如蓋。被譽為“皇柏王”的一棵,高約數十米,在樹下是看不見樹尖的,估計其直徑在1米以上,我與另一文友合圍不著。據介紹,皇柏林柏樹最粗壯者為5人合抱,最高者約50米。

民間賦予皇柏林豐富的人文內涵。“皇柏王”早已被神靈化。經年累月,人們對她燒香掛紅,頂禮膜拜,求佑祈福。對皇柏王樹幹半榮半枯現象,老百姓也賦予了美好的傳說。一說唐武則天執法甚嚴,時章懷太子犯事被貶蜀地途中,倚樹歇息,柏神顯靈化為老者,扯衣襟為太子生火取暖,是以樹幹半邊幹枯。一說南江一縣令腐敗,民不聊生,柏王顯靈,投夢皇帝,說縣令連柏樹的油水也榨幹半邊,要皇帝治貪。於是民間奉皇柏王為神靈。

據南江縣誌記載,明朝邑令倡植柏樹以護行道,但專家考證一老死古柏,其栽種年代更為久遠。或傳劉邦沿米倉道進取西川時所植,民間稱此為“漢柏”。或傳張飛鎮守川北巴州,令軍民遍植柏樹,此說與金牛道“張飛柏”吻合。或言“皇柏林”乃章懷太子請唐明皇加封。不管如何,皇柏林是先人遺留的寶貴財富,種樹護樹蔭被後人,民間亦多護林佳話,是不爭的事實。

“九寨歸來不看水,黃山歸來不看山,到了光霧山,山水一起

看。” 早在七八年前,我就聽有如此說法,前前後後已三次領略南

江光霧山風情。這次重上光霧山,最大的收獲是與佛有緣。

在陶醉了珍珠溪“十八月潭”的瑤池美景,傾倒於“仙女岩”的國色天香,隱隱約約感覺,似乎我與佛有緣。

我們於5月5日取環形旅遊線路遊賞燕子岩。雖然汽車將我們送至山腰,但數公裏的登山路,還是令人望而生畏,更何況下山更比上山難。一上一下,小路逶迤,有時陡峭如掛,這對我們這些已近暮年者,自然十分費力。好在無限風光在險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旖旎的風光風物,不斷地刺激著我們,勾引著我們,興奮著我們,使我們不斷地攀登前行,去獵豔獵奇。燕子岩石林矗立,七秀峰猶如七位仙女亭亭玉立,換一角度,又如眾仙朝聖。其實,我們也是來朝聖,我們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折服而敬畏。所以,下午我們仍然精神抖擻地前往焦家河景區遊感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