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張筠秋,1947年任中共當湖支部書記

杭州灣北岸,浙江省海鹽縣。

海鹽縣境內的第一大河鹽嘉塘,逶迤地由西向東流經了幾乎整個海鹽縣境。鹽嘉塘的東端貫穿縣城武原鎮,在鎮東不遠處的古刹天寧寺旁,陡地轉了個直彎,徑自北折奔向黃浦江。北折後的河流名為鹽平塘,是海鹽縣境內的第二大河。

鹽平塘自天寧寺起向北流過九華裏是白苧鎮。由白苧地界向東派生出一條不知名的支流,長約三華裏。支流盡頭處是宣家浜村。離宣家浜村正東約一華裏,張家門村與之相望,兩村雞犬之聲相聞。再從張家門、宣家浜向東約三華裏,就是杭州灣北岸,當地居民習慣上稱之為“海邊”。

張筠秋,這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共當湖地下黨支部書記的出生,與張家門、宣家浜這兩個村子均有關聯。

張家門、宣家浜,清末隸屬於沈蕩區十七圖。經民國、新中國的時代更迭,雖行政建製、隸屬關係幾度變更,但作為村莊名,卻一脈沿襲至今。

張筠秋家,源自海鹽縣張家門張氏家族。

張家門及張氏家族的淵源,幾乎沒有任何文字資料留下。在近代的張氏族人中,被稱為“三毛之父”的漫畫家張樂平先生是最著名的人物了,海鹽縣設有張樂平先生紀念館。張筠秋的父親張禮甫與張樂平先生,是同祖父的堂兄弟。我們本想從張樂平先生紀念館得到一些張氏的資料。但可惜的是,有關張家門和張氏家族的曆史資料,館中僅有一幀張樂平先生與其父親的合影,以及一行張樂平父親曾當過小學教員的簡略到不能再簡略的文字說明。

看來,隻能從健在的張氏後人的口授相傳中,尋覓一些張氏先人的雪泥鴻爪了:

張氏的先人,來自杭州灣南岸的餘姚。照當地居民的習慣說法,張氏先人來自“對江”。

據張禮甫的孫女、張筠秋的外甥女張欣華回憶:“聽父親講,從前海鹽白苧的地方,從餘姚來了一對做栲栳的夫妻,姓張。他們定居下來後,做生意,生兒育女。幾代下來就有了張家門的地方。”

張女士的回憶,沒有這對餘姚夫妻越海遷來的確切時間,但從一對夫妻到繁衍成幾百人口的村落,從地名的初稱到約定俗成的認可這曆史的進程來推算,張氏先人的始遷來海鹽,最遲總應在明末清初的四百年前左右。

我們可以這樣推測:大約在明末清初,一對年輕夫妻,帶著他們的藤竹編織手藝和對未來的憧憬,冒著橫渡杭州灣風高浪急的凶險,從南岸來到北岸。憑著他們的勤奮和堅忍,獲得了在異鄉生息的立足之地,繁衍了張氏人口,也逐漸累築成了張家門這個氏族聚居的江南小鄉村。

在走訪張氏後人的過程中,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不約而同的每每提及張家門人的擇業方向,這與當地一般其他小鄉村中的大部分人務農種地隻求溫飽生存卓然不同的理性識見,不由引起了我們對張家門人的刮目相看。

在幾千年來浸淫著官本位文化的中國人的職業選擇中,張氏先人們的從業方向,也不可避免地打上趨時的烙印。

張欣華回憶道:“後來就請了拳師教武術,練武術,讓子孫們去考武狀元,也有中了的,被朝廷派去守邊關,受到皇上嘉獎。”

考武狀元,是應武舉的一種民間通俗說法。張氏早年傳人一開始習武,是一種最適宜他們當時生存狀態的選擇。對於背井離鄉的入遷異姓來說,習武既可以強體防身,又可免受本地土著居民的欺淩。再則,對於文化起點不高,經濟實力又不太殷實的手工業者近裔來說,求一個武職,是一條既可支撐門戶又可再求進一步發達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