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聰和肖英武商議好進攻波蘭的戰略,隨即指揮部隊,沿著涅曼河直取波蘭。
白俄羅斯軍隊一共二十萬,編成十個師,隻有運輸兵員的卡車,沒有坦克和步兵戰車。
中亞戰區部隊總共四十萬,編成二十個師,每個師都有一百輛TK-96主戰坦克,兩百輛BZ-96步兵戰車,其餘車輛,除了一些自行高射炮和裝甲工程車,就隻有運輸兵員的卡車了,這樣一對比,就看出第七裝甲師的強悍了,第七裝甲師一個師就擁有TK-99主戰坦克八百多輛。
第七裝甲師、白俄羅斯軍隊和中亞戰區部隊統編為“白俄羅斯方麵軍”,之所以沒有叫“波蘭方麵軍”,是因為在波蘭與烏克蘭邊境作戰的部隊,也要進攻波蘭,如果叫“波蘭方麵軍”,不好區分。
六十萬白俄羅斯方麵軍浩浩蕩蕩殺向波蘭北部,曹聰對這場戰役的要求隻有一個,那就是速戰速決,一定要在十天之內解決戰鬥,因為白俄羅斯方麵軍的各型車輛極多,每一天都要耗費大量柴油,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極大挑戰。
中國軍隊卷土重來,施利芬很快得到了消息,由於德軍缺乏高空偵察設備,所以施利芬並不知道中國軍隊具體有多少輛TK-99主戰坦克、多少輛TK-96主戰坦克,他隻知道,這個數字應該在三千以上,德軍的惡狼主炮戰車和悍熊步兵戰車,並不比它們少,施利芬覺得,這一戰還是有希望取勝的。
施利芬同時也意識到,如果德軍一路後撤,以空間換取時間,肯定會讓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難以支撐,就像之前第七裝甲師和波蘭軍團對德軍使用的戰術一樣。
可是施利芬根本不可能那樣做,因為波蘭最重要的城市是首都華沙,這裏是極其重要的工業區,距離邊境隻有兩百公裏,德軍根本無路可退。
如果德軍能放棄波蘭,一路後退回到德國,那麼中國軍隊的進軍距離就會提高到七百公裏,這樣一來,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難度將會是原來的三倍。
施利芬都沒有把這個大膽的想法說出來,就放棄了,因為華沙是德國絕對不能放棄的地方,所以施利芬沒有別的選擇,隻能在華沙打防禦戰。
施利芬於是命令部隊,以華沙為核心,組織機動防禦作戰,這次戰役取勝的關鍵就是拖延時間,時間拖延得越長,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難度就越大,到時候德軍進行反攻,勢必能獲得大勝。
雙方一個想速戰,一個想打持久戰,這場較量很快就在波蘭平原上演了。
施利芬設置的第一道機動防禦陣地距離華沙一百五十公裏,距離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五十公裏,所以白俄羅斯方麵軍和德軍很快就碰上了。
波蘭平原雖然沒有山地,可是有地形的起伏,也有樹林,德軍就駐紮在高坡的樹林裏麵,曹聰這邊一聲令下,武直二和武裝型直一起飛一百架,直撲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