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情”何以勘——複雜的“人情”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顯得複雜而微妙。每個人都知道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是一個奇妙的群體。中國人講人情,更講利益,關係是一座金礦,一條捷徑。擁有廣泛人際關係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擁有廣泛的人際關係。
怎樣可以看病不用排號?怎樣可以買到緊俏的車票?怎樣才能容易地從銀行貸到款?怎樣容易找工作、容易升遷?車被扣了,怎麼才能不花錢把它要出來?三個字——找熟人。於是幾乎所有的國人除了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就是處理人際關係,請客送禮,更有很多成功者,他們的工作就是處理人際關係。在中國,人情是那麼的重要,可拋開個人看社會,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再看看身邊的人,有的朋友受不了你過得比他好,有的朋友關係很好卻等著看你的笑話,為什麼那麼多人錦上添花,卻沒有人雪中送炭?想在人與人組成的關係網中更好的生存,就要明白其中的遊戲規則。
關係到底是什麼?畢竟隻有認清了它,我們才能確定對自己有利的交際方式和交際方向。中國式的“人情”是實用品,比之西方社會,它可以給人帶來更多的實在利益,但別期望太高。或者說,美好隻是它的一部分。繁冗複雜的關係,豈是一個“情”字了得。透過社會現象或身邊的見聞,當“情”字被血淋淋地剖開,你或許會恍然大悟,原來“情”字在含情脈脈的麵紗下會隱藏著如此多的玄機。但或許正因為你認識到了“人情”為何物,你才需要結交更多的人,融入屬於自己的圈子。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這種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社會裏,一個人擁有的社會關係變為了一種十分重要的權力。別人要不要“賣人情”給你,除了考慮自己的代價和你的回報以外,你擁有的人際網有多大,對他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也是別人要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從來種意義上說,人際關係就是實力的聯合,是利益的共同體,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圈子”。既然一切以利益出發,為何中國人的“人情味”還總是顯得如此含情脈脈呢?究其原因,就要從中國的曆史講起。兩千年來,中國社會都遵從著孔子的儒家思想,講究“禮、儀、廉、恥、忠、孝、節、義”,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著每一個人。長久以來,這些思想準則已經成為共識,紮根在國人的心中。每一個人潛意識中都向往著達到這個標準,否則就很可能不被社會所接受,就會問心有愧,但普通人不是聖人,做不到這些標準怎麼辦?做不到又非要做到,於是人們開始學會假裝自己做到了。就這樣,一方麵是對利益追求,一方麵是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兩者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一種深層次的表裏不一。出於精神的需要開始“講禮”、“講義”,但常常出於物質的需要而做出與之相背離的行動。久而久之,人情與利益的形成了一個複雜混合體,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必須加入創建、維護人際關係所要付出的成本。誰也不能把兩者分開。而且當利益與人情掛鉤的時候,原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兩樣東西,卻變得那麼複雜,充滿著人為的變數。時間到了現代,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資源的供不應求,使關係之風愈加盛行起來。
當今社會,講究效率。人們已經深深認識到了整個社會在人際關係上付出了太多的無用功。有人甚至開始厭惡這種關係社會,但這裏要說的是,無論個人願不願意,人際關係這張大網是確實存在的。處理好人際關係,對個人的發展,對社會的和諧,都是顯得尤為重要。
關係社會由來已久,古人講“順勢”,這裏的“勢”是發展趨勢的意思,《進化論》裏提到的“適者生存”,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想生存下去,或者生活得更好,就要順應社會的發展方向,去適應它,去利用它,否則就會落後,甚至無法生存下去。關係型社會是客觀存在,而且各種關係的形式越發複雜,就要芯片得關係,適應關係,合理利用關係。
第2節“學做人”不是“偽君子”
社會心理學對社會化有兩個角度的討論。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化是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是個體成為一個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社會化是一種對文化的繼承。“社會化”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說法,其實中國人對此早有自己的說法,那就是“做人”這兩個字。中國人是非常重視“做人”這兩個字的。在中國人看來,人出生以後不能算是人,要做了以後才算是個人。人不做人,和禽獸無異。在清朝《拙翁庸語》中有那麼一段話:自己肯做人,便是個人;自己不肯做人,便不是個人。自己是個人,別人也就不把你當作人;自己不是個人,別人也把你當作人。別人不把你當作人,你便是個人;別人把你不當作人,你便不是個人。可見,中國人眼中的“做人”是多麼重要,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隻有被社會認可,被別人接受之後,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