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惠森先生的《思利及人的力量》一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先信任他人是會有風險。但是……不信任他人所帶來的風險會更大。”
無獨有偶,在史蒂芬·柯維的新書《信任的速度》中,也有同樣的話語。他認為有害的神話是“信任別人的風險太大”,而事實是“不信任別人的風險更大。”
兩個著名的學者都異口同聲,說明相信他人的重要。但在實際生活或工作中,相信他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要在他人相信你之前先相信他人,就更加為難。
為什麼?難在哪裏?我們做不到的根源是什麼?刨根問底,找出背後的原因,為的是我們能夠清晰地認識、高度地重視、認真地付諸實踐。
在這個問題上,以往我們的思考方向總是放在外向的一邊:思考外邊的世界是如何複雜,有多少個相信他人的失敗故事,以及在這些故事背後的人性規律,讓我們總是保持“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高度戒備狀態。隨著時間的積累,我們變得越來越謹小慎微,築起的防線也越來越堅不可摧。人們很難走進我們的內心,因而也很難找到我們內心的需求。我們越來越孤獨、無助。
事實上,難以相信他人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他人的身上,而在於我們自己。
你相信自己嗎?仔細地想想,當下、之前或很長的一段生活之中,你對自己十分信任嗎?
比如,每到新年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會有新年的打算,有一些願望和目標,但過不久,我們發現總是實現得太少。結果,我們會失去對自己的信任。
而如果我們連自己都難以相信,我們又怎麼能相信他人?
其實,懷疑自己,往往是懷疑他人的根源。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己相信自己?
從最小的承諾開始,將每一個承諾都認真地完成。例如,吃完飯就刷牙、鬧鍾響就起床、每天讀一段書、至少打一個電話給朋友等,將這些看起來很小又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做到做好,讓自己對自己產生信任。久而久之,相信自己就會水到渠成。
相信自己,才能夠相信他人;相信他人,才會相信世界;而隻有相信世界,才會擁有世界!
在社會生活中,有些人不能自信,很多時候是由於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或者自身條件限製等,便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總認為別人才是人才,幹什麼事情之前,總是要怨天尤人一番。其實,相對來說,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人才,隻要用得其所,發揮長處,他就是人才。黔之驢放在貴州山區裏可能沒用,但放到農戶的家裏就可以用來拉磨。蘇南某企業用人有獨到之處,認為員工中都是人才,一名喜歡吹毛求疵的員工被認為是缺點,但將他放到看倉庫的崗位,給產品檢驗把關,又成了長處。要成為人才,就應揚長避短或變短為長。
金子不會永遠被埋沒在泥土裏,是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的,不要輕言放棄自信。有時候,生活中、工作中是瑕不掩瑜的。
有位生命潛能專家在演講之前拿出一張嶄新的20元鈔票,問聽眾誰想要。話音剛落地,台下就馬上舉起了無數雙手,都想要。誰知道這位演講家接著卻將這張鈔票揉成一團,還在手裏揉了又揉,然後又問有誰想要。這時,就有一小部分的人猶豫地放下了手。演講家再接著就把鈔票扔在地上,用力踩了幾腳,又問還有人想要嗎?一會兒,又有一小部分人猶豫地放下了手,隻有幾隻手仍頑強地舉著。演講家向一直舉著手的聽眾投去微笑的目光表示敬意:“無論怎麼踐踏這張鈔票,它仍然具有原來的價值,不要輕言放棄,你們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人”。
平時,我們評價一個人,或者判斷一個事物,就是缺乏辯證法,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張鈔票雖然飽受踐踏,但它的價值沒有變。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人,又何嚐不是這樣,雖然經受的磨難,而且生活的狀況、成才的起點各有不同,但各人還是有著自身價值。有時盡管已是傷痕累累,也沒有人能真正讓你貶值,除非是你自己看不起自己,或者對自己判斷有誤。“瑕不掩瑜”,抹去麵上的灰塵,就能看到珍珠在閃光,相信自己不被表麵所蒙蔽,你就能示出自己應有的價值。當工人如此,當商家如此,當官員如此,當科學家也如此,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離不開形形色色的人生,要相信自己。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學會相信自己,隻有自己相信自己了,別人才會相信你。隻有別人相信你了,你才會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