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明代人,很有學問,散文寫得很生動。做翰林時,他編修過《元史》,著有《宋學士集》七十五卷,被人們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家境貧寒,他能讀書並取得如此成就,都是非常勤奮刻苦的結果。
宋濂從小特別愛學習,好鑽研。由於家裏很窮,沒有錢買書,就隻好到有書的人家去借。他借來以後,就抓緊時間抄寫,以便按時送還人家。有時天氣特別冷,硯台裏的墨汁都凍成了冰,手指也凍得彎不過來,但他還是趕緊抄寫,不敢有半點偷懶。抄寫完了馬上把書送還,絕對不敢稍稍錯過送書時間。因為宋濂很守信用,所以好多人都肯把書借給他看,他也因此能博覽群書。
到了成年時,他更加羨慕學者們的成就和品德,想學到更多的東西,但苦於身邊沒有好老師指導。他知道,要想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流,就必須走出去。於是,他到百裏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老師求教。老師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老師的房間。宋濂想辦法陪侍在老師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老師請教;有時遭到老師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等到老師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宋濂認為自己有時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宋濂到百裏以外求師的時候,自己背上書箱和行李,行走在深山峽穀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凍得裂開老大的口子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隻能靠仆人給倒點水,喝下暖暖身子。仆人再把被子圍蓋他身上,很久才能暖和過來。
宋濂在學舍住的時候,由於經濟條件不好,每天隻能吃兩頓飯,更不要奢望美味了。
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華麗的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在太學中學習的學生們,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裏,不必再像宋濂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那借書來看。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一定是學習不夠刻苦。
宋濂對穿著華麗的同學,對在太學中學習的學生們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他有經過勤奮刻苦得到知識的極大樂趣。
知識是從刻苦勤奮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害勤奮的結果。宋濂把經過勤奮刻苦得到知識作為人生的一大樂趣,真可謂有修養。如果我們能夠有此修養,一定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