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譯界之王”林紓(1 / 1)

林紓,字琴南,號畏廬,出生於福建閩縣,中國近代的文學巨匠、譯界泰鬥。林紓從小家境貧寒,但他酷愛讀書,在為生計奔波的同時從來沒有放棄過苦讀,而且他酷愛中國傳統文學,自幼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紓小時候,由於買不起書隻能搜羅舊書苦讀,曾經得到《史記》、《漢書》殘本,潛心研讀,日夜不輟。林紓自稱“四十五以內,匪書不觀”。李宗言家藏三四萬卷書籍,林紓與之交結,得以遍讀,從而積累涵養了驚人的寫作才能。如果他遇見誰有什麼好書就借來自己抄,按約定的時間歸還。舅父送他一部《康熙字典》,他置於案頭,時時翻檢,並在案頭邊的牆麵上畫了一具棺材,旁邊寫著“讀書則生,不則入棺”,把這八個字作為座右銘來鼓勵、鞭策自己。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著就要讀書,如果不讀書,還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讀。他每天晚上坐在母親做針線的清油燈前捧著書孜孜不倦地苦讀,讀完一卷書才肯上床休息。由於家窮,加上讀書的勞累,他十八歲時患了肺病,連續十年經常咳血,但他臥在病床上還堅持刻苦攻讀。到二十二歲時,他已讀古書兩千多卷,三十歲時,他讀的書已達一萬多卷了。

他曾經說:“用功學習雖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著黑夜向前走,會越走越光明;好遊玩雖是樂事,卻如同傍晚出門,趁黃昏走,會越走越黑暗。”一部《史記》,他苦讀了八年,每讀完一篇,便用白紙覆蓋原文,默默思考看過的內容;韓愈的散文雖然不到百字,他也要讀上幾個月,直悟得其精義方才改讀他篇。正因為他勤奮好學,不到三十就能文善畫;讀書已達兩千餘卷,他曾經對人說:“我的一支筆,靠在閩縣南門城牆上,沒有人搬得動。”他不懂外文,但由於他的文學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見的翻譯書的方式:先後由十多個懂外文的人做口述,他做筆譯,將英、美、法、俄、日等十幾個國家的一千七百餘部名著翻譯成中文,給後來的文學翻譯奠定了一個基礎,影響很大。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是他與別人合作翻譯的第一部外國長篇小說。林紓的譯作在當時的古老中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些西洋小說向中國民眾展示了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它們更加牢固地確立了林紓“譯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紓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文壇的開山祖師及譯界的泰鬥,並留下了“譯才並世數嚴林”的佳話。

天才就是勤奮,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如果這話不完全正確,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確的。“譯界之王”林紓在別人做口述時,他做筆譯,就這樣勤學苦練,最後成為與嚴複齊名的譯界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