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勇出生在江西贛南山區的一個小山村,家境貧困。正是這種家庭的困境激發了張立勇刻苦學習的決心。
在他很小的時候,家裏窮到每天向人借錢借米的程度。家裏用不起電,隻能靠點煤油燈看書。高二第一個學期結束後,他就不得不放棄了學業,外出打工掙錢養家。1993年,他帶著自己的高中英語課本來到廣州,在一家玩具廠工作。雖然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但是他還是會抽出一些休息時間學習英語。無論是寒冬臘月還是酷暑炎夏,他對英語的學習從來都沒有中斷過。後來,他來到清華大學,成為學校食堂的一名切菜工。食堂規定,在給學生賣飯之前,廚師們先吃,吃飯時間隻有十五分鍾,結果張立勇在七分鍾吃完飯,餘下八分鍾躲到食堂後麵一個放碗櫃的地方背英語課本。張立勇說他的英語單詞是從調料包裏積累起來的,比如sugar(糖)、salt(鹽)之類,然後在賣飯的時候操練英語。後來,他為自己開了一個英語窗口,在賣飯的時候說英語,鍛煉自己的膽量。
為了學習英語,他參加了清華大學英語協會,到學校的英語角去練習口語。第一次去英語角的時候,他膽小羞怯,偷偷摸摸,看著大夥都在滔滔不絕地用英語講話,他在一旁覺得非常自卑,他下定決心要學好口語。於是他開始聽磁帶,聽廣播。幾乎每個禮拜,隻要有空,就堅持去英語角。為了提高英語口語交際能力,他還客串記者采訪清華大學的留學生,給自己創造學習英語的環境。
張立勇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英語上。每當他看了一個晚上的電視,節目又不是特別有意思的話,他就會感到特別後悔,“今天晚上又浪費一晚上的時間,又沒做事”。他說,他其實也很想像別人一樣到清華院內跳跳舞、看看電影,這樣生活會過得好些,但他最終還是堅持不去那些場所。就連朋友們過生日請他吃飯喝酒祝賀,他都不願去,用所能節省的時間刻苦地學習英語。他終於成功了,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民工,通過自學英語獲得了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證書,參加托福考試取得了六百三十分的高分。現在,他正在寫一本如何學習英語的書,名字叫《自強不息學英語——勇敢者的遊戲》。他想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英語的魅力,也想讓每一個愛好英語的人知道英語並不難學,隻要你勤奮、勇敢就會獲得成功。
滴水穿石,是由於晝夜不舍地滴墜。隻有勤奮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我們的夢想。張立勇學習英語勤奮到了極至,也因此實現了他美好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