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歎秋天的寂寞蕭索。盡管在這種悲秋之下染上了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卻還是用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
也許這是一種寬恕,但是往往這種寬恕並不是所有人都係可以做到。
兩絕在荒地之戰不到三天的功夫就已經在整個中原武林傳開,直到有人發現仇絕冷焱的行蹤,才知道這個戰役的結果。
那就是一絕羅刹輸了。
但是也通過冷焱一反常態的樣子也了解到,在最後的一刻一絕羅刹被其他人救走了。至於是什麼人目前武林人還不是很清楚。
不過有人卻在途經南麵的地方發現了冷焱的蹤跡。
而南方便是道教南宗紫陽派所在之地。
紫陽派居於天台山桐伯宮,在古時期開始就因為周身環繞的山脈而毅力於山中。
其雄偉在幾經多個朝代依存,張伯端途徑天台山時看到其壯觀模樣於是決定再次建立道觀而傳播紫陽一派的修為。
桐伯宮,原叫桐柏崇陽觀。其高居八重之一,俯臨千仞之餘,背陰向陽,審曲麵勢,東西數百步,南北亦如是。
連山巍峨,四野皆碧,茂樹鬱鬱,四時恒青。大岩之前,橫嶺之上,雙峰為闕,中天豁開。
長澗南瀉,諸泉含漱,一道瀑布,百丈垂流,望之雪飛,聽之風起。石梁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條可攀也。仙花靈草,春秋競發,幽鳥素猿,晨暮合響,信足嚐也。
始豐南走,雲嶂間起;剡川北通,煙嶺相接。東則亞入滄海,不遠蓬萊;西則浩然長山,無複人境。總括奧秘,鬱為秀絕,包元氣以混成,鎮厚地而安靜,非夫神與仙宅,仙得神營,其孰能致斯哉!
雖然江湖中人有意將其誇大,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被其放大。
其中的八重分別指的是第一重即天台縣城。第二重即桐柏宮所在的平疇。第三重為方瀛山。第四重即洞天宮所在的小桐柏。第五重在玉宵峰頂。第六重古稱歇亭。第七重為華頂寺所在地。第八重為華頂峰拜經台所在的地段及太白堂一帶。
走進桐伯宮內,靈官殿、真武殿、禦碑亭、大殿、紫陽樓。兩旁各有配殿。大殿之左為太極殿,右殿實為無極殿。紫陽樓塑張伯端像,兩側各有三間廳屋。東西道院前後亦各有廳三間,接以回廊。宿舍、夥房均在牆外。
東西軸線依次還有東道寮、太極殿、迎仙樓;西道寮、真君殿、眾妙台、方丈樓等等其容納人數除了紫陽派的弟子以外還能接待近千萬人左右。
桐柏宮因為有曆代皇帝的多次敕封,允許朝南,以顯示地位。而桐柏宮恰恰有朝正南的好位置。其母山是大月山,山後連綿不斷,有玉宵、香琳兩峰象征玄武;南邊案山則是端端正正的玉泉峰、玉女峰,象征朱雀。
雖然張伯端仙逝隻有幾年的功夫,但是因為其張伯端創立紫陽派之前傳播道學修為的影響力。在張伯端去世的第二年就以特此的為張伯端蓋了一座紫陽樓,而紫陽樓內還有著張伯端的塑像。
生前時期因張伯端被武林人尊稱為紫陽真人所以特此建立了紫陽一派。除了在晚年時期收一個關外弟子庸子龍外,在紫陽派建立之前張伯端早已收有一名弟子石泰並在其死後把掌門傳給此人。
石泰承接了紫陽一派不止是弘揚其張伯端生前的信念更是壯大了紫陽派的勢力,收了三個比較有名望的弟子。
大弟子薛道光,二弟子陳楠,三弟子白玉蟬。其下更有千萬個道徒拜在三人門下,學習道法。
紫陽派主修道法,也更加注重武功。內功進修悟真經,紫陽劍法,以及天地玄明陣法。其中悟真經和天地玄明陣法便是被武林人視紫陽派為第一大教派的重要原因!
雖然武功並不繁瑣,但是威力和弘揚武學修為的精神很是讓世人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