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於貧農之家,小時候為地主放過牛,當過和尚,受盡風餐露宿之苦,對官吏欺壓百姓的事感受很深。當了皇帝後,他曾告誡百官說:“我以前在民間時,見到州縣官吏多不愛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我心裏恨透了。如今要嚴立法禁,官吏凡是貪汙蠹害百姓的,嚴懲不恕!”
為此,他作出規定:官吏貪汙至60兩銀子以上者斬首示眾,並處以剝皮之刑。當時府縣衙門左邊的土地廟,成了剝皮的刑場,因此老百姓稱土地廟為皮場廟。有的衙門旁邊還擺著塞滿稻草的人皮,叫當官的觸目驚心,警告他們這就是貪官的下場。
當時西北少數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與中原漢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大不相同。他們因平日大多吃牛肉和羊肉,因此很需要中原的茶葉化解油膩。而明王朝為了加強北方的邊防,也很需要西北地區的戰馬。於是朝廷組織了茶馬互市——用中原的茶葉交換西北的戰馬。茶馬互市,對朝廷和西北少數民族都很有利。
為了防止茶馬互市出現混亂,互市一律由朝廷主持,不準私人插手。但是一些投機商人和不法官員為了賺錢,不顧法律規定,搞起走私的勾當來。他們把茶葉偷運至西北,高價賣給少數民族,又偷運馬匹進入內地,高價在內地販賣。走私活動越來越厲害,朱元璋大為震怒,下了一道命令:禁止走私行為,如有違反,從重處罰!
誰不知道朱元璋的厲害?誰敢拿自己性命開玩笑?因此禁令一出,投機商人和不法官員都害怕了,不敢繼續作奸犯科。隻有朱元璋的女婿歐陽倫,還在繼續大搞走私活動。別人都偃旗息鼓了,他卻正好抓住這個時機,擴大“業務”範圍,謀取更大利潤。
禁令下達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歐陽倫一次派管家周保,押了50輛滿載茶葉的大車,運往蘭州一帶販賣。打算將賣的錢,換成戰馬帶回內地。
一路上,關口的官員知道是駙馬的車隊,誰也不敢阻攔,因此車隊一路暢通無阻。想不到車隊就快到目的地時,卻在蘭州黃河大橋的橋頭出了“岔子”。
原來,負責守橋的小官是個忠於職守、不畏強權的人。車子一到,他立即下令停車檢查。當發現車上裝的全是禁運的私茶時,便將車隊扣押,準備上報,等待處理。押車的管家周保,平日狗仗人勢,專橫慣了,他從車上跳了下來,指著那個小官的鼻子,大聲吼叫起來:“你好大的膽子!這是駙馬爺的車隊,你也不睜開眼睛看看,難道你活得不耐煩了?”
那個小官並不示弱。他挺起胸膛,堅定地說:“我執行朝廷的命令。就是皇上親自派來的車隊,也要接受檢查!”
周保受了頂撞,氣不打一處來。他回頭一招手,身後立即衝出幾十個如狼似虎的家丁,上前揪住小官,一頓拳腳,打得他鼻青臉腫,渾身是傷。車隊揚長而去。
小官忍著身上的疼痛,掙紮著從地上爬起來,回家趕寫了一道奏章,托人千裏迢迢地告到南京朱元璋那裏。朱元璋收到奏章,得知有人公然違犯禁令,販賣私茶,甚至毆打執法官吏,頓時大怒。但將奏章仔細一看,違反禁令的不是別人,竟是自己的女婿歐陽倫。在派員調查核實後,證明奏章上說的全是真話,朱元璋不免感到左右為難。依法懲辦吧,歐陽倫就得殺頭。他一死,自己的女兒豈不成了寡婦?命運就悲慘了。不依法懲辦吧,朝廷的法令成了一紙空文,以後還有誰來秉公執法,又怎麼能使全國百姓服氣呢?
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朱元璋毅然下令讓歐陽倫自殺,並將那個仗勢欺人的周保判處死刑。同時根據罪行輕重,對那些追隨歐陽倫作惡和平日包庇歐陽倫的官員們分別進行了懲罰。
之後,朱元璋專門派出大臣趕往蘭州,對那個嚴格執法、不畏強暴的守橋小官進行了嘉獎和慰問。
很佩服那位嚴明執法的小官吏,盡管身份卑微,卻嚴格遵守國法,不管是誰都不例外;朱元璋說到做到,即使殺了女婿也要維護政令的貫通。正因為有了這樣嚴守國法的君臣,明初才出現了社會安定的局麵。可見,曆朝曆代不缺少國法,隻是缺乏認真貫徹執行的人。國法嚴明,社會才能有秩序,人民才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