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二次和談(1 / 3)

六、第二次和談

傅作義派出的第二次和談代表不再是崔載之,而是周北峰和張東蓀。

周北峰原來是山西大學的名教授,年輕時留學法國,獲碩士學位,並到蘇聯、德國等七國觀光學習,是華北文教界的知名人士,在1937年蔣介石邀集的全國名流廬山茶話會上認識了傅作義,從此成為朋友,任過傅作義綏遠省政府參事和第十七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傅作義曾請周北峰為代表到延安拜會毛澤東、賀龍與蕭克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從此之後,傅作義和中國共產黨打交道,大多以周北峰為代表。抗日戰爭結束後,在國共和美國三方組成的軍調部三人小組中,傅作義的代表也是周北峰。當時,周北峰名義上的職務是華北“剿總”土地處少將處長,實際上是傅作義的一位高參。

張東蓀也是一位著名的大學教授,愛國民主人士,當時是中國民主同盟華北總支部主任委員,在北平的燕京大學做教授。張東蓀根據民盟中央的決定,曾經代表民盟正式向傅作義提出建議:從速罷兵言和,保護文化古都不受損失,並表示願意充當和談的牽線搭橋人。傅作義認為,有民盟這樣的第三方參加和談,又有張東蓀這樣的知名人士親自出山,對他的談判會大有好處,便同意請張東蓀作為他的代表,前往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進行第二次和談。

1949年1月6日,周北峰和張東蓀出發之前,我北平地下黨負責人崔月犁到張東蓀家拜會了周、張二人。崔月犁說北平的地下黨和設在薊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已經知道了傅作義將軍這次和談的有關安排,他是特意代表我平津前線司令部來對他們的前往表示歡迎的。

崔月犁向他們交代了這次出城的路線是從西直門到海澱,見了解放軍後的聯絡暗號是“找王東”,自有解放軍為他們進行安排。周、張二人按照崔月犁交代的路線,順利進入了解放軍駐地,並見到了駐在西山的我東野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周北峰在抗日戰爭初期曾經和程子華有過交往,算是熟人,所以雙方見麵時的氣氛相當融洽。在程子華派出的警衛、班的護送下,周、張二人在1月7日來到了上次和談的地點八裏莊。接待他們的不是別人,就是上次的和談代表李炳泉。這時李炳泉的身份已經是我平津前線司令部的工作人員了。

我平津前線司令部對這次和談十分重視,在此之前,已經就談判中的有關問題向中共中央作了請示。1月6日,中央電示平津前線司令部,再次明確了談判的基本方針是:隻要傅作義讓我們和平接收平、津,允許他編兩個軍,可以赦免他的戰犯罪,其私人財產可以保全,其部屬的安全和財產不受侵犯。除此以外,不能再答應別的條件。

周北峰和張東蓀到八裏莊的第二天,即1月8日,聶榮臻就親自接見了他們,並作了很長時間的交談。周北峰向聶榮臻表示,傅作義這次要他們前來談和平,的確是有誠意的,因為這是目前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隻有走這一條路,希望能談得盡可能具體一些。周北峰向聶榮臻轉達了傅作義的幾點意見:一是平、津、塘和綏遠一起解決;二是平、津等地允許其他黨派和報刊存在;三是政府中要有進步人士參加;四是軍隊不要用投降方式解決,可調到城外用整編的方式解決。

當天下午,林彪和聶榮臻即用電報向中央彙報了當天的談判情況,在彙報了雙方的談話要點之後,林彪和聶榮臻對於談判中最重要的部隊整編問題是這樣分析的:

我們判斷是真假兩麵(按:指傅作義這時對於和談的態度既有真的成分,也有假的成分),如果傅真的這樣,其用意是平、津不戰以討好人民;不投降繳械以討好蔣介石;讓出平、津以討好中共。將來我軍對他實行繳械時,其責任在我。傅這種打算,是真是假都很難實現,因我們判斷,蔣係部隊不會聽其命的。我們擬回答兩條如下:如傅能保證部隊聽命開出城,、則我們準備答複他規定時間地點將部隊調出,分駐各地繳械;如不能保證,則要傅開口子,扣軍官,實行裏應外合。如果這兩條都做不到,則我公開宣布軍事行動。請中央立即回電,因張要走,同時天津攻擊在即。

毛澤東收到林彪和聶榮臻的電報後,立即與周恩來等做了研究。然後,在1月9日淩晨2時,給林彪和聶榮臻回電,對談判做了明確指示:

8日15時電悉。你們應回答如下幾點:(甲)平、津、塘、綏均應解決,但塘、綏人民困難尚小,平、津人民困難甚大,兩軍對峙,軍民糧食均有極大困難,故應迅速解決平、津問題。(乙)為避免平、津遭受破壞起見,人民解放軍方麵可照傅方代表提議,傅方軍隊調出平、津兩城,遵照人民解放軍命令開赴指定地點,用整編方式,根據人民解放軍的製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並由雙方代表於3日內規定具體辦法,於1月12日下午1點開始實施。平、津兩處辦理完畢後,即可照此辦法解決塘、綏問題。(丙)政府中有進步人士,平津報紙不隻中共一家,是中共民主綱領中原來就有的,故不成問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