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戰四平
打開地圖一看就可知道,在東北平原上,沈陽、長春、哈爾濱這三大城市是擺在從西南到東北的一根幾乎筆直的斜線上,四平正好處在沈陽和長春之間,又在南北與東西的鐵路交會點上,其戰略位置的重要一目了然。
在幾度延期之後,蘇軍在1946年三四月份真正要撤離東北了,正式宣布將在4月6日至29日撤離完成。蔣介石要他的軍隊利用這一機會盡快占領東北。在蘇軍的協助下,國民黨政府雖然派行政機關接收了各大城市,但是除了沈陽是在他們的控製之下(蘇軍在3月13日撤出沈陽,當天國民黨部隊開進沈陽;4月5日,國民黨的東北行營和東北保安司令部機關移駐沈陽),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北部城市都隻是行政上的接收,因為國民黨在這些地方基本上沒有軍隊,臨時收編的一點部隊連維持治安都不夠,全靠蘇軍在支持。如果蘇軍一撤,這些城市必然會落入在附近的我東北民主聯軍手中,蔣介石還得一個一個城市來攻占。所以蔣介石打算盡可能在蘇軍全部撤離之前,用軍隊真正占領這些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他的方案是:分兵南北兩路向我發起進攻,以新一軍、七十一軍向沈陽以北進攻,預期4月2日攻占四平,再向北發展;以新六軍、五十二軍向沈陽以南地區進攻,掃平遼南,然後再集中兵力向北。
這時,蔣介石已經通過空運和海運向東北運來了7個軍,隻可惜這些軍隊大多數都在南滿,要等火車,等汽車。而我軍早已在各地都有分布,行動起來輕捷快速,在搶時間占領城市方麵比國民黨軍隊占有明顯的優勢。
3月13日,蘇軍撤離四平。3月17日,黃克誠的第三師第十旅在七縱的配合下攻占四平,繳了國民黨遼北省主席劉瀚東4000多名保安隊員的械。戰後,根據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決定,由保安第一旅機關組成四平衛戍司令部,轄該師第一團和七縱第五十六團共6000餘人防守四平,同時調集聯軍主力於四平外圍進行運動防禦,尋機殲敵。
稍後,隨著蘇軍的撤退,在本溪、四平方麵進行激戰的同時,我北滿部隊從4月15日到28日陸續從國民黨委派的行政官員手中解放了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三座大城市。解放長春由七師擔任主攻,共投入了2萬兵力,殲敵1.8萬人;解放哈爾濱由三五九旅擔任主攻,殲敵5000餘人(哈爾濱城內原來沒有國民黨的軍隊,但當蘇軍撤出時,竄入了大批土匪武裝);解放齊齊哈爾也是以七師為主力,殲敵3000餘人。
情況十分明顯,四平以北的地區大部都已被我占領,國民黨軍隊要想由南向北發展,不通過四平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樣,我軍剛占領的戰略要地不可能拱手送出,國民黨方麵要向北發展又非攻占四平不可。
四平之戰,就這樣明明白白地擺在了雙方指揮員的沙盤上。
林彪親自去了四平。杜聿明呢?他不在東北,他在秀水河子戰鬥之後就去北平治病。他患的是腎結石,就在黃克誠攻占四平的前一天,才在北平中和醫院中開刀割去了一個左腎,這時還躺在病房裏。當在向蔣介石請病假之時,他就做好了找一個可靠的助手來代行指揮的準備。他向蔣介石保薦了鄭洞國。
由於杜聿明的關係,鄭洞國於1946年3月初到達錦州,擔任了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代行長官職權。由於他剛到東北,而熊式輝無論是從官階還是從資曆,都比他要高,所以鄭洞國未馬上接手軍事指揮,還是讓這時也在錦州的熊式輝在負責。
國民黨軍隊要向北進攻,首先得解決沈陽地區的後顧之憂,因為我軍在這個地區還有不少兵力。而我軍則有意要將沈陽地區的敵軍拖住,不讓其北上四平,以便配合四平的戰事。這樣,南路的戰事就先打起來。熊式輝和鄭洞國利用在兵力上的強大優勢,從3月18日開始,短期之內,新六軍陸續侵占了遼陽、鞍山,五十二軍侵占了撫順,七十一軍和九十四軍侵占了海城、營口。我軍以不爭一城一地得失的原則出發,這些城市都是主動撤離的,有生力量並未受到什麼損失。4月1日開始,新六軍的十四師和五十二軍的二十五師兩次進攻本溪均被我擊退,敵五十二軍副軍長鄭明新和敵二十五師師長劉世懋被我擊斃。兩次本溪保衛戰,我軍殲敵58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