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2007年我從四川大學博士畢業,2009年我到東南大學從事藝術學博士後研究,本書雖然是在我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稍作修改而成,但是也融入了我博士後期間的體驗和思考。由於論題宏大,內容複雜,材料或有遺珠,有些地方的論述也未能深入。而在現實需要的推動下終於出版,忝列學術專著之列,我心裏總是忐忑不安,且深深抱愧。

在四川大學求學期間,我有幸得到了文學與新聞學院各位老師的辛勤栽培和耐心指導。在論文構思和寫作過程中,毛迅老師對我論文的選題、思路的安排以及最後的修改,都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趙毅衡老師以他淵博的知識為我搭建了寬闊而堅實的理論平台,在一些細節問題的處理上也提供了幫助。李怡老師在課堂上旁征博引而又滿懷激情的講課,給了我有益的啟示,讓我從中受益不淺。另外,東南大學劉道廣老師,往往片言見真知,對我醍醐灌頂,讓我豁然開朗。師恩浩蕩,覆載難酬。我隻能懷著對他們深深的感謝,在遠方時時記起他們,並為他們默默地祝福。

我在湖北出生,在四川上學。能夠與天南地北的同學走到一起,這本身就是冥冥中注定的緣分。同窗好友熊輝、顏同林、陳祖君、張誌雲、黃曙光、王勁鬆、王平、王煒、花家明、楊廟平以及遠在南京的徐習文等,在我三年的求學時光中,與我切磋琢磨,互相討論,“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給了我啟迪和幫助,讓我心生感激,永誌不忘。

本書的撰寫,參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本人不敢掠美,在行文中盡量注了出來,這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也蘊含著對作者的感佩。另外,本書部分章節,曾在《新文學史料》、《江西社會科學》、《名作欣賞》、《蘭台世界》和《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表過,雖然未曾與這些刊物的編輯謀麵,但是他們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作為博士論文,外審是一道必邁的坎,王富仁、張同道、朱棟霖、何錫章以及呂進等外審專家,對論文給予了較高評價,同時也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論文答辯時,馮憲光、劉納、李怡、唐小林和張放等專家,對論文既有褒獎和肯定,同時也指出了客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稱讚,讓我堅定信心、奮力前行;批評,讓我改過自新、受益良多,我對外審專家和答辯專家也表示感謝。

另外,衷心感謝聶淼女士的關心和支持。

因為承受了師友許多的關愛,隻有感謝才能讓我心安。

雖然一己之悲歡不足為外人道,但是我不得不說的是,在2007年,當我的論文即將完稿之時,我母親病倒了。經醫院診斷,為惡性腹膜腫瘤晚期。有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我畢業後一個多月,我母親與世長辭。在此,我願將此書獻給我的母親,以慰她的在天之靈。

朱美祿

2011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