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行動決定一切(3)(1 / 2)

他十分清楚,以悔恨來結束一天,實在是不明智之舉。愛默生說自己就像一個關門人,在一天結束時,他會把門關上,將一切忘記。曾任英國首相的勞合·喬治有一天和朋友在散步,每經過一扇門,他便把門關上。“你沒必要把這些門關上。”朋友說。

“哦,當然有必要。”喬治說:“我這一生都在關我身後的門。你知道,這是必須做的事。當你關門時,也將過去的一切留在後麵。然後,你又可以重新開始。”

要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重要的一點是學會將過去的錯誤、罪惡、過失通通忘記,而往前看。忘記過去的事,努力向著未來的目標前進。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似乎染上了一種憂慮的不良習慣,他們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總是首先啟動自己那根憂慮神經,為事情的過程擔憂,也為結果而憂。

與內疚悔恨一樣,憂慮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最消極而毫無益處的情緒,它們都是精神抑鬱最常見形式,是一種極大的精力浪費。當你悔恨時,你會沉湎於過去,由於自己的某種言行而沮喪或不快,在回憶往事中消磨掉自己現在的時光。當你產生憂慮時,你會利用寶貴的現時,無休止地考慮將來的事情。對我們每個人來講,無論是沉湎過去,還是憂慮未來,其結果都是相同的:你在浪費目前的時光。

所有的人都不是聖人,都難免會犯錯誤,心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內疚感。如果我們把今天的時光都用來打發對過去的悔恨和內疚上,那是再愚蠢不過的事情了。工作是生活的主旋律,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們有必要每一天清晨醒來時就把昨天的門關上,把該忘的忘掉,然後才能重新開始!

7.用不滿激發自己不斷前進

如果一個人對於他的目標幻想得太過度,而忘卻了自己的實情,就會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離目標要近些。這容易造成他自滿,而忘卻眼前的工作。

波士頓大學商科的教務長羅爾德於畢業生曾經有這樣的告誡:“大學生每每容易有一種危險——那就是分心於其他的問題,而把目前的問題疏忽了。年輕人有許多失敗,就是因把目前的職務看得太容易簡單,以為不值得用他全副的精力去幹。”

一個高目標不可掩蓋目前的需要。固然,一個人要曉得往何處去是重要的,曉得自己與那目標的距離也是重要的,但卻須有一種確實的計劃,依著計劃由現在的地位前進以達到目的地。

至於前進的速度,並不是像一般年輕人所想像的那樣重要,重要的問題是:我現在做的事,是否幫助我達到最後的目的。許多大人物從一種工作換到別種工作,並不是好像蝴蝶從一朵花飛到另一朵花。他們之所以換工作,是因為他覺得走到了不通之路。大人物的眼光是要能看到一種情況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要能看到一種情況的局限。

恐怕你要試走幾條路,然後才能過到你真正想要達到的地方。恐怕你難免要調換幾種工作,或回頭望望,但是你這種改變必須是根據已往的經驗經過聰明的考慮。你的改變不可能是因為好變動,或是因為對目前工作的畏難。

一個目標應當作為一種指南,引導你決定是否要換工作,應當把精力用在何處,以及其他枝節問題發生時如何應付。目標是一種進行時的指南,不是一種最後固定的地點。

你是向前瞻望著,等到你達到了目標,便可退休了嗎?若果真如此,那麼你就不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像這樣做的人,便是他生命失掉了光輝火焰。人生的意義,便是在於工作,在於有進步,閑坐著默想你的成就直到老死,實在是一個大錯誤。偉大的人物直到他完全精疲力竭了,才肯停止去做,不管他以往的成就如何。

卡爾·利華勃是一個自己奮鬥的鄉間孩子,後來曾經做過許多總統的顧問,許多君主的伴侶。他認為無止境的活動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終結。他說:“某次有人問我,一個大商人是否有達到他目的的時候。我回答說:‘如果一個人有達到他目的的時候,他便不是一個大商人了。’有成就的人總是永遠前進的,直到肉體無生命的時候。”

人類的願望,始於不滿足。不滿足是表示你需要較好的東西。你要注意這種標記,因為它可以催促你向著好的方麵進行。不可怨天尤人,把你的不幸歸咎於別人或外界的環境,由此而發泄你的不滿足。你應當讓不滿激發你,采取一種廣闊的人生觀。

如果你有夢想,即算不能實現,也還是有其價值的,因為此種夢想可使你看到許多可能的機會,是別人所未見到的。

在人物的童年時代大都是充滿了各種幼稚的夢想。鋼鐵大王卡耐基15歲的時候,便對他那9歲的小弟弟湯姆談論他的種種希望和誌向。他說假如他們長大些,他要如何組織一個卡耐基兄弟公司,賺很多的錢,以便能夠替父母買一輛馬車。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