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坐落福州市中心,是全國著名的曆史文化街區。三坊指光祿坊、文儒坊、衣錦坊,七巷指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這一街區的基本格局濫觴於晉代,形成於唐五代,至兩宋進一步發展,明清時期日臻鼎盛,是迄今曆史風貌保存最好的一個街區。2009年被授予“全國曆史文化名街”稱號,入選全國“十大名街”之首。福州不少達官顯宦、富商巨賈多定居於此。近現代著名曆史人物,如林則徐、沈葆楨、嚴複、林覺民、謝冰心等人的故居也多在這個街區中。
螺江陳氏是福州名門望族,人稱“螺洲陳”。自明洪武年間始遷祖陳廣定居螺洲,下傳到我這一代已十九世。十四世刑部尚書陳若霖起,始為顯宦。十七世陳寶琛位居太傅,“家門鼎盛,諸弟科第踵相繼”(《福建通誌·陳寶琛傳》)。
陳家在三坊七巷居屋有兩處,一處即今文儒坊“陳承裘故居”。十六世陳承裘是我的曾祖父,鹹豐十二年成進士後,不慕仕途,乞假返裏事親,配林氏,生寶琛、寶瑨、寶璐、寶琦、寶瑄(我的祖父),側室張氏,生寶璜及女芷芳。“六子科甲”(寶琛、寶瑨、寶璐皆成進士,寶琦、寶瑄、寶璜均中舉人)、“世進士”(陳若霖、景亮、承裘、寶琛兄弟、寶瑨子懋鼎五代皆進士)、“父子兄弟叔侄同榜進士”(寶璐、寶瑨、懋鼎光緒庚寅同科進士)傳為福州科舉佳話。文儒坊故居係陳芷芳出資修葺,奉養父母,畫梁雕棟,備極精美,列為福州市曆史建築保護單位。另一處在郎官巷,是我的父親陳懋豐(來章,譜名澤穰)購置。先父民國初年從日本留學返國後便率眷離開螺洲,移居福州城內,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購置了郎官巷今宅,前後三進,前門朝塔巷,後門朝郎官巷,今亦列入曆史建築保護單位。我們一家住第三進,日常從郎官巷進出,今作“陳寶瑄故居”者是。第三進廳堂正中懸掛大幅硃拓清初書法名家張照行書,左右是木製阮元書贈陳若霖的隸書大字對聯“皋陶謨具九德,濂洛學傳八閩”,橘色底黑字,十分切合他官居刑部尚書和崇尚程朱理學的身份;左右壁懸掛四幅王澍各體篆書壽字,作百壽圖。第三進旁通“倒朝廳”(花廳)一進,在郎官巷7號,原作我的幾個兄長讀書的家塾,今以“明清民居”,亦列作“曆史建築保護單位”。記得我小時郎官巷內有孝子牌坊一座,抗戰初期,為防日本軍艦從閩江口入侵,乃拆以填江,留有橫額一塊,上刻“孝子”兩字,鋪在路麵。父親出於保護文物、彰顯孝道的至意,出資請人將它嵌入牆上,巷內轉彎處還有一座焚字紙爐,上寫“敬惜字紙”四字,今都已不存。
在三坊七巷諸姻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楊橋巷林家。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三井、許雪姬在其《林衡道先生訪問記錄》一書的前言中說,板橋林家是“全台灣最富有、最具影響力的家族”,福州父老多以“台灣林”稱之。林祖籍龍海,甲午戰爭後舉家離台內渡,先居廈門,再移福州(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原為林氏構建的產業)。陳家與林家累代通婚,陳承裘次女,即陳寶琛異母妹陳芷芳適台灣淡水候補知府林爾康。林爾康、陳芷芳夫婦長子林熊征(嶶閣)娶盛宣懷女盛關頤(人稱盛五小姐,後離異);次子林熊祥(文訪)娶陳寶琛四女瑜貞。林熊祥曾任福州台灣公會會長,林熊祥和陳瑜貞夫婦子林衡道,是著名的台灣文獻專家,曾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委,主持台灣史跡源流研究會。我之所以對林家印象最深,不僅因為林宅後門在郎官巷,與我郎官巷舊居僅一箭之遙,還因為我的祖父早逝,隻遺伯父陳懋師(容民)和我的父親兄弟,均年幼,無姐妹,大伯祖父陳寶琛就將他的四女瑜貞給我的祖母為嗣女,所以我們兄弟姐妹隻親昵地叫她“姑姑”,而不以其行次叫她“四姑”。父親寡交遊,與親友鮮來往,但每逢過年過節,仍常常帶我到林家作客。大約20世紀30年代初陳芷芳姑婆整壽,林家從楊橋巷到郎官巷前後兩進大廳打通,張燈結彩,賓客盈門,熱鬧異常,請了戲班在家中演出閩劇和“蹺高腳”等雜耍,還放映電影,我是第一次在林家看到無聲電影。過了幾年,1935年姑婆去世,全家大門和內門窗柱都糊上白紙,我又隨著父親前往吊喪,跪拜如儀,那年我剛7歲,至今還有印象。台灣光複以後,我的同胞長兄陳綏(伯履)、七兄陳綺(與黃)、三姐佩瑛去台灣,還常去林家,我曾看到他們與衡道表兄一家在林家板橋花園合攝的照片。
嚴複與陳寶琛是至交。陳寶琛1921年寫的《嚴君幾道墓誌銘》稱:“予交君逾四十年,比歲京居,尤密恰。”陳寶琛作伐,將他的外甥女、林爾康和陳芷芳的次女林慕蘭嫁嚴複三子嚴琥(叔夏,曾在協和大學和福建學院任教,曆任福建省和福州市人民代表、政協委員、福州市副市長),於是我們和嚴家又有姻親關係,他們的長女林慕安則嫁給沈葆楨之孫沈成棟(林策)。嚴複故居和我家同在郎官巷,雖屬比鄰,但我並沒有去過,前幾年我胞兄陳純(致一,行六)建議將我們舊居中一對大魚缸和一個略小的魚缸(我小時曾在缸中養金魚)贈送嚴複故居作為紀念,征得各房侄輩同意,今天仍陳列在嚴複故居。嚴叔夏、林慕蘭的長女嚴倬雲即台灣海基會原董事長辜振甫夫人、台灣中華婦女聯合會會長、聖約翰大學台灣校友會會長。次女嚴停雲,筆名華嚴,著名作家,夫葉明勳,是台灣新聞界元老,曾任“中央社”台灣分社社長、台灣新聞管理學院院長。他們的長子嚴僑在台灣中學任教,20世紀50年代初被迫害關押在火燒島監獄,是著名作家李敖的老師。
沈葆楨故居在宮巷。陳家與三坊七巷各家姻婭關係層次最多的當屬宮巷沈家。與沈家的關係,最早可追溯到我的母親吳珠端的祖父吳維允與沈葆楨。吳維允,鹹豐乙卯科亞元,廣東按察使、福州船政局和廣東水師學堂提調,是沈葆楨的妹夫。其後,我的三伯祖陳寶璐長女璱如適沈葆楨曾孫沈覲平(丹元,清優貢生,曾入福建船政幕);次女秀貞(愔如)、三女錦貞(瑛如)姐妹先後適沈覲冕(冠生,曾任海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福建省鹽運使)。覲冕子祖海,與我和胞侄陳俱上世紀下半葉雖曾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求學,但並無來往,他1948年在約大建築工程係畢業後去台灣,曾主持台灣多項著名建築,有“台灣建築界教父”之稱。我這一輩,與沈家的姻親關係有:我的胞兄陳經(叔常,篆刻家,行三,陳俱父)娶沈葆楨元孫女沈師箴,叔常三兄妻弟沈祖馨、沈祖湜,祖馨是廈門大學畢業的化學專家,為台灣化肥工業的創建和發展畢生辛勞,成就卓著;祖湜子沈呂巡,曾任台灣外交部門政務次長,據網上報道,他和馬英九是高中同學,祖湜女沈冬,院台灣大學音樂學原院長,多次來北京、上海講學。我的堂姐陳庚(七叔祖陳寶璜孫女、堂伯陳懋泰女)嫁沈覲宸(筍玉,福建省政協委員、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的次子沈祖籌(沈葆楨元孫,曾任南京郵政儲金彙業局代局長)。遠房族親中,堂叔祖陳寶璿(竹生,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娶光祿坊劉家,寶璿胞弟寶璵(蓮生,北京法律學堂畢業,曾任福建思明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長女露西嫁沈覲康(德國留學,福州市政協委員);族叔祖陳兆鏘(海軍耆宿)女陳竹君嫁沈覲宜(來秋,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博士,福州船政局製機主任)。此外,沈葆楨孫沈讚清(演公)之子沈覲愨(吉逵,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和我二伯祖寶瑨子陳懋解(夙之,曾任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上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均娶近代著名文人李宣龔(拔可)之妹,是為連襟。我的舅父吳鐸(哲庵)是近代另一著名文人陳衍(石遺)的女婿,沈祖勘生前曾和我談起,他的母親王芝青(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和陳衍家也是親戚,是什麼親戚關係,我已記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