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
戰國時,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將趙都自中牟(今河南鶴壁西)遷徙到邯鄲,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曆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的繁華。特別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雄踞戰國七強之列,使趙國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破邯鄲,趙王遷降秦,邯鄲屬秦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趙國。次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
四、臨淄
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臨淄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這裏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在這裏。
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裏。殷商時期,有薑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裏。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薑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傳至六世胡公靜,為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胡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此後,臨淄為齊都城,曆時638年。
薑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薑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邑為安平,改棘邑為畫。曆經8代君主,治齊達160餘年,史稱田齊。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將樂毅陷齊70餘城,唯莒、即墨兩城未下,臨淄歸燕屬5年。公元前279年,田單複齊,立襄王法章,返都臨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縣製,始置臨淄縣。屬齊郡,治臨淄。秦楚爭戰之際,田氏宗人儋、假、市、都、榮、廣、橫7人相繼統治臨淄。
五、郢都
郢都是南方的霸者楚國的都城,位於湖北省荊州北麵離城8公裏的紀南城。曾經有二十個王以那做首都,曆時四百多年,因此成為了當時南方一個大都會。
當時各國之間的商業相當頻繁,各國的都城,同時都是商業中心,郢都當然也是重要的商業中心了。此外,由於它是長江中遊水陸交通的中樞,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軍入侵,因而變成廢墟。
郢都當時的規模十分大,城東至城西長4450米,城南至城北闊3588米,城牆的周長15506米,共有七座城門,城內有四條古河道。
道家的始創人老子和愛國詩人屈原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更在楚國的都城郢都度過他的大半生。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楚懷王不但不聽屈原的忠告反而將其逐出郢都,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於同年農曆五月初五寫下《哀郢》,之後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秦國占領郢都後改為南郡。
六、大梁
戰國時魏(梁)國都城,當時中國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說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都自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此。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賁攻魏,決黃河及大溝水灌大梁,城毀魏降。
這幾座原來六國的都城在被秦始皇滅亡之後,就重新劃分成了郡縣,為的是便於管理,如今也是秦始皇要重點守護的地方!
這次的地獄魔兵入侵,其禍之烈,絕對是前所未有,令人不得不提起十二萬分的警惕,小心應對才行!
秦始皇就是在琢磨,應該如何分配大秦的軍隊和那些前來並肩戰鬥的反秦力量,可以讓天下免除被屠戮的命運!
這一刻,秦始皇已經完全拋棄了個人和國家的恩怨,一心在意的是天下蒼生的生死存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