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不周山(2 / 2)

至於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盡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說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是原始社會部落首領的神化,反映了原來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級的分化。

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隻可惜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傳言曾有凡人為見神仙(銜燭之龍)一麵而隻身上山,但卻未曾見其返鄉。

自此之後,人人皆煉其身,鍛其骨,以使得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攀登不周山,後由於天條的放寬,無數凡人開始修行,為使自己能早日功德圓滿,不少人開始競相挑戰不周山。於是,就有了龍葵支線中所謂的某劍俠命喪於此地的故事,魔劍就這樣**在這個神秘的地方。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肌肉為田土。”看來不周山也是盤古的一個部分,不知道是哪個部分,可以稱之為天柱,雖極其重要,但卻“不周”。這個重要的東西雖然不周,但還有大用處:頂著老天爺。

關於不周山在哪裏,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帕米爾

不周山為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詩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離騷》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同期成書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對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與顓瑣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這個不周山即今日昆侖山西北部的帕米爾。

二、祁連山尾

公元前七七一九年,不周山忽遭大風雨,觀天的大風雨表被毀,傾向東南。麵對這場天災,驪連氏(時任祁連山西表總管),認為是共工氏的責任,不應再任上相。女媧聽信驪連氏所言,決定由驪連氏任上相。共工不服,不交出祭天權,聚族眾守山,堅守表木天柱。驪連氏也率眾攻山,兩族在不周山爭戰,決戰中撞毀了天柱,女媧怒,逐共工康回(虺)於祁連,共工含憤而去,族眾不離,驪連也難以進駐,驪連建議遷榜羅,伏羲同意遷榜羅,重立天表。共工於公元前七六八七年或七六九零年卒於祁連山,於是遂有共工怒觸不周山之傳說。不周山位於祁連山尾(六盤山西側)是一座三麵環山,東麵有一穀口故名不周山。

三、賀蘭山脈

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東北部分,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內蒙古巴彥敖包,跨石嘴山市,銀川市,東南端至青銅峽,山體在藍天和黃河映襯下格外壯麗。賀蘭山東北部分在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境內有穿山而過的大武口溝,古稱“打磑口”是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

因為有可以連接荒涼漠北和富庶內地的險要山峽,此正所謂《山海經》中“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所相印證。相傳大禹治水時,劈開賀蘭山,引黃河水北流。賀蘭山地處溫帶荒漠與溫帶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又是西北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水嶺。山穀內多岩畫,年代無法考證,構圖奇特,形象怪誕:既有個體圖像,也有組合畫麵;既有人物像、人麵像,又有動物、天體、植物符號和不明含義的符號,諸多岩畫圖案與《山海經》中所描述出產的珍禽異獸相吻合。故,《山海經》中不周山描述應是此地。

四、諸毗之山

根據《帝禹山河圖》,不周山位於鍾山的東麵、昆侖丘的東北方,其地理方位“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黝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拊,食之不勞。”所謂諸毗之山,當指陰山山脈;所謂嶽崇之山,可能指昆侖丘,也可能指今日山西省北部的呂梁山、五台山、恒山。 據此,不周山位於黝澤的西麵,那裏是黃河的源頭,筆者進一步指出,黝澤位於今日的黃河前套地區,亦即內蒙古的土墨特右旗至托克托縣一帶;所以,不周山位於黃河前套地區以西,陰山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