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少城、錦城與女紅
為什麼南絲路偏偏是以成都而不是以其他城市為起點呢?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成都這座繁華的城池除擁有“蠶絲源地”身份和出色的女紅技藝外,在戰國時代即築有規模宏大的“織錦廠”錦官城和“絲綢市場”少城。正因為如此,即便南絲路一隊隊馬幫的蹄聲、駱駝的鈴聲晝夜響徹,矗立在商人麵前的依然是一座“馱不空的成都”城。
秦並巴蜀後,非常重視成都的建設與發展,把它作為西南第一重鎮來打造,決心使成都成為秦王朝的軍事堡壘和經濟大後方。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秋天,張儀、張若依龜跡仿鹹陽城規製始築用作軍事政治中心的大城後,在大城西側築“商貿中心”少城的同時,為增加官方的生產能力,在大、少二城之西南外築了生產蜀錦蜀繡的錦官城,西漢時又築了生產皇家戰車的車官城,與錦官城隔河相望。錦官城、車官城就像大城和少城外邊的衛星城。
“亞以少城,接乎其西”(左思《蜀都賦》)。少城是相對於大城的大而言的,即小城的意思,其東城牆根緊倚大城。在“移秦民萬家實之”的行政動作下,大城中住
被稱為“錦市”的買賣錦的市場就設在少城裏。
進了秦地來的“國家公務員”,“少城”中除少量秦地來的管理市場的“公務員”和豪商外,大多數為生產和經營蜀錦、蜀繡、漆器、鑄鐵、鹽、銀絲、竹編等產品的巴蜀本土的商賈和手工業者。被稱為“錦市”的買賣錦的市場就設在少城裏。與大城森嚴壁壘、一臉嚴肅的麵孔不同,少城內各國各族商賈雲集,遊人熙攘,店肆林立,車水馬龍,熱鬧無比。而夜色降臨,燈火升起時,又複如白晝一般了。
有俯瞰天下胸懷和野心的秦國知道,僅僅靠民間力量在少城內小打小鬧地搞織造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采取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手段,官方獨家投資,設置一個專門的國家絲織廠(作家李劼人先生稱其為成都織錦業的“特別工業區”)作為囤積財富的出口產品的生產基地。為突出核心產品,宮廷中人為基地取名“錦官城”,簡稱“錦城”。令今人遺憾的是,關於何人為這座製造之城題字、揭匾、掛牌的精彩描述,竟被時光這座字庫塔不遺一字地收走了。
對於錦城的所在地,曆代古籍多有記載。《華陽縣誌》載:“李膺《益州記》:‘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江南岸皆蜀時故錦官處也,號錦裏,城墉猶在。’《華陽國誌》:‘夷裏橋南岸,道西有城,故錦官也。濯錦鮮明,命曰錦裏。’《水經注》:‘夷裏橋道西,故錦官也。言錦工織錦則濯之江流,而錦至鮮明,濯以它江則錦色弱矣,遂命之為錦裏也。’”又說:“杜工部‘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此乃詩人隸事之詞,非考古之實。抑或工部時錦官城遺址尚在,而丞相祠堂正當笮橋東流江南岸,與錦官城相近則亦未可知也。”[sic] 據此看來,直到唐代時錦城遺址都有可能尚存,其具體位置在當時的“流江南岸”,即今錦江南岸一帶,距離武侯祠不遠之處。築城時,李冰尚未治理都江堰,成都有兩江平行地自然繞城而過,一條是沱
江,另一條就是流江。
秦國及以後的秦王朝將全國唯一的錦官城定址在成都,這自然是成都的絕對資源優勢決定的。定址成都後,把錦官城選址在笮橋南岸一片臨江的開闊地上也是頗有講究的。築城決策者真是一個好官,他選擇織錦之地的唯一準則是以錦為本,而非以風水、交通、成本等為本,更非以“人”為本。錦官們令織錦技師和織錦女工在成都境內兩條河流的各個點位遍漂錦帛後發現,隻有“流江笮橋”附近的水才最出效果——它的幹淨度、溫度、流速、化學含量構成等,不僅使蜀錦織成後在漂練工序中達到脫膠與漂白的作用,還可使其紋理更加清晰,色澤更加鮮麗,宛如花兒初綻。這道漂錦的工序就是左思《蜀都賦》記載的“貝錦斐成,濯色江波”。自此以後,流江成都段就被稱為“濯錦江”,簡稱“錦江”。
錦城城垛裏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包括織錦技藝、設備工具、生產規模以及織女的身段、容顏與手。於是,每當蜀錦織成,數千錦女手把蜀錦,款款出城,來到江邊濯錦,錦江北岸就裏三層外三層站滿了閱美、打望的人。錦女們一些在水邊濯錦,一些把錦拿回城中搭在一望無邊的高高的錦架上晾曬。那時,微風拂起了錦女的長發和裙裾,傍晚的霞光把錦女嫋娜的身影投於江水,與隨波逐流、隨錦女纖手與腰身起落的長錦形成錯位、交疊、倒置和反飛的奇妙景趣。一匹又一匹五顏六色的蜀錦在錦女手心舒展開去,就像一尾又一尾色彩斑斕的魚兒被仙女放生。這個讓人迷戀的場景會一直進行到夜色濃密、霧靄籠來,錦女背江回返,在北岸的想象中折進她們的生活社區“錦裏”,才人散江靜,複歸原態。唐人劉禹錫在《浪淘沙》
毋庸置疑,女紅產業在曆史上對成都城市的地位與繁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描述過濯錦情形:“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劉郎寫這首詩時,他靈感中的江堤邊一定浮出了浣紗女西施朦朧的麗影。
那個年代,守望錦官城裏的織女出城濯錦,是成都市民遊娛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民間對錦官城裏神秘事象的擦邊打探和對以錦繡為代表的所有有關女紅鮮活記憶的長久鎖留。人文錦城的無限變大,其結果是,慢慢地,這個撲滿女紅胭脂和技藝的名字,就成為整個成都城池的美麗指代了。
蜀地錦繡是溫軟的,錦城女紅是溫軟的,隻不知它們是否知道,自己變換出來的沾滿南絲路露珠和馬味的大量外彙,實為秦國統一天下出了大力。
女工們在錦官城裏生產的蜀錦蜀繡產量應該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僅從蜀漢時期的幾則實例中就可略知一二。211年,占據荊州一帶的劉備進軍到涪城(今綿陽)後,四川最高行政官“益州牧”劉璋需他幫助抵抗漢中張魯,便送了他不少的糧食、戰馬和錦、繒、絮、帛等絲織品。《太平禦覽》記載,214年,劉備占領益州,打開劉璋的倉庫,發現絲織品的庫存很大,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