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宏觀上要嚴格控製,微觀上要大膽鬆韁
各種“勢力”都有維護其自身利益的本能要求,都有發展力量、擴大影響的欲望,這種要求和欲望,有些對領導的組織管理活動可能有利,還有些卻可能有弊。因此,很有必要對這種要求和欲望,以及隨之而產生的行為,實行有效的調節。作為居於支配宏觀和全局位置的領導者,必須根據整個組織管理活動的需要,來判明各種“勢力”應該怎樣發展,使他們在“盡可能達到自身滿意”和“為管理機器所接受”之間,找到最理想的交接點。許多有才幹的領導者認為,最巧妙的辦法,就是對各種“勢力”,在宏觀上嚴格控製,使其滑著有利於完善管理機器的正常軌道前進;與此同時,又要在微觀上大膽鬆韁,使其增強活力,適度自由,從而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不求“最佳”,唯求“合理”
精明的領導者,在處理與各種“勢力”的關係時,從來不追求理想中的“最佳”關係,唯求切合實際的“合理”關係。道理很簡單,“合理”
關係盡管有時令對方不愉快,不滿足,但是由於領導者處置“合理”,對方也無理可爭,心服口服,對事業也不會造成任何損害。相反,“最佳”
關係盡管贏得了對方或雙方的一時滿意,然而,其中卻包含著諸多“不合理”因素,甚至是以犧牲某項原則和規範為代價的。有時候,“最佳”關係還意味著領導對某一種“勢力”偏聽偏信,言聽計從,甚至視其一種“勢力”為“一貫正確”的依靠力量。這種做法,不僅使“最佳”關係逐漸轉變為“最差”關係。而且容易給事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古今中外一切有作為的領導者,他們在各種“勢力”麵前,都是既“鐵麵無私”,又“通情達理”的強有力的領導者。他們和各種“勢力”的代表人物,盡管有時合作得不錯,甚至建立起“親密戰友”的關係,但是表現在工作交往上,卻仍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他們懂得:所謂“最佳”關係,隻能存在於一時;唯有“合理”,才能永恒。
五、身心健康
下屬要得到晉升,除了具備各種知識和能力外,還有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1.健康的身體
健康的身體是事業上成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要折老本”。意思是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能力,是最巨大的資本。人要是身體不健康,就會力不從心,失去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可以打個比喻,身體是個乘數,其它諸條件之和為被乘數,而其積為成功機率。如果身體不健康,其極端值為0;其他條件為最高值100,因為0乘任何值都得0,其積也是0。意思是說,身體不好,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隻有身體健康,才有旺盛的精力,才有可能藉此並結合其他條件走向成功。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諸葛亮為劉備所作的霸業策劃實際上包含兩個階段性目標:第一步是“據荊襄,取巴蜀”,與曹、孫形成鼎足三立之勢;第二步是等到時機成熟,再從蜀中出兵中原,奪取天下。
經過幾十年的征戰,諸葛亮幫助劉備實現第一步目標,但第二步目標卻未能實現。原因是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年僅51歲便溘然長逝,空留下壯誌未酬心遺憾,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倘若諸葛亮再多活十年、二十年,曆史可能就會重寫了。類似的事情還有許多,孫中山沒能見到革命最終取得勝利,羅斯福也終未看到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他們恐怕都會在彌留之際慨歎自己的身體健康竟成了宏大事業的絆腳石,令後來人也不禁常常為之扼腕。當今天我們意欲開創自己的一番事業時,真該吸取無數前人的教訓,認真關心自己和關心自己的健康。某高校有一位副係主任,年僅30歲,是全校最年輕的正教授,不僅在他所從事的專業上有較深的造詣,而且還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在學校領導換屆時,擬被提升為學校副校長。可是就在任職書即將下達的時候,他卻被醫院診斷患有直腸癌,需要馬上做手術。手術出院後,也隻能做些簡單的工作,不能過分勞累。如此這般情景,不用說晉升,就連往日的風采也談不到。所以健康的身體在爭取晉升的道路上十分重要,每一個想得到晉升的奮鬥者都必須重視這個問題。
2.弱妒
心理因素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言行,也就間接影響著我們的工作表現。養成健康的心理,也就是為未來的事業成功多打開了一道大門。相反,不健康的心理就像一顆隱伏著的炸彈,不知在什麼時候就要炸響。《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年輕氣傲,對諸葛亮心存不服,諸葛亮智慧過人,盡管周瑜百般刁難,也沒有把他難倒,周瑜愈發嫉妒,競想殺害諸葛亮,但諸葛亮畢竟棋高一著,逃了出來,反倒氣得周瑜吐血身亡。在這裏,周瑜就明顯地表現出一種不健康心理,他因為諸葛亮強於自己而產生強烈嫉妒,不能接受天下同時有周瑜和諸葛亮的現實,始終沒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最終害得自己年紀輕輕就氣急而死,真是令人歎惜。如果他能正確對待自己和諸葛亮之間的實力差異,以寬容豁達之心看待這件事,又怎麼能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便發生那樣的悲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