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酷刑逼供(3 / 3)

陳磕巴眼珠一轉,低下頭不說話了。

“你們是被逼的狗急跳牆了,而那些緬甸人則是糊塗,他們沒有好好了解一下這個國家。難道他們以為這裏是一個小國家?政府會像哥倫比亞或者緬甸政府那樣軟弱無力?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自己在這個國家根本無法立足!”頓了頓,龐勁東問:“你還沒說,這幫緬甸人的稱呼是什麼?”

“什……什麼稱呼?”

“別裝糊塗,金三角有許多幫派,他們屬於那一支?”

歎了一口氣,陳磕巴說出了五個字:“果敢共和軍!”

龐勁東倒吸了一口涼氣:“難怪他們這樣猖狂。”

在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內戰當中,失敗一方的一支殘軍被迫越過國境,進入了中南半島。有人說中華從來不缺好男兒,實在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支在自己國家被打得抱頭鼠竄的軍隊,到了異國的土地上橫掃一片。當地各國政府對這支人單勢孤的軍隊束手無策。

由於曆史和現實原因,金三角地區盛產鴉片。殘軍到這裏之後,麵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和環伺的敵人,為了生存,選擇了以毒養軍。

這是一段相當複雜的曆史,涉及到諸多國際關係和政治因素。或許是由於國人不團結的劣根性所致,殘軍不斷爆發內部問題,與當地華人也是摩擦不斷。後來在各國政府的外部打擊和分化之下,最終徹底分裂,有的淪為雇傭兵,有的與其他販毒集團合並。

金三角地區此後風起雲湧,幾大毒梟相繼崛起,又相繼沒落,殘軍則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一小股秉持著自己政治理念的殘軍,與緬甸當地的果敢人結合起來,成為了果敢共和軍的前身。

在緬甸撣邦北部的盡頭,在雲南西南的底端,有一支漢民族生存繁衍了三百多年。這支漢族在緬甸被稱為果敢族。

三百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流落緬甸。後來,大漢奸吳三桂俘虜了朱由榔,將之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有不少逃入緬甸的前明文武官員、隨從和大批百姓死不降清,在荒山僻野生棲繁衍下來,直至今日。

果敢人稱得上是世界各地華人當中骨頭最硬的,在其他國家華人被歧視、甚至被屠殺的時候,他們頑強的在異國的土地上生存下來,同時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文化。盡管也做出了一點讓步,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到了八十年代,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得緬甸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合法的擁有了自己的軍隊和自治區。

整個中南半島的環境非常複雜,各種政治和軍事勢力不勝枚舉,包括果敢地區在內的大金三角更是如此。即便是在第一特區成立之後,果敢也不是鐵板一塊。在並不統一的特區政府領導下,幾支勢力此消彼長,其中就有果敢共和軍。

果敢共和軍並不認同現在的特區政府,他們追求的是緬北徹底獨立,並為此與許多國家政府進行戰鬥。這是一支很強悍且有戰鬥力的隊伍,隻是過去在羅星漢和坤沙等人的陰影之下,他們並不是很引人注目。

與紅色高棉類似的是,他們也是通過非法活動,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籌集資金,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毒品。比起一度壟斷了全球百分之七十海洛因貿易的坤沙,他們所占的市場份額並不大,甚至可以說少得可憐。但是他們賺的錢,卻很可能是坤沙所無法比擬的。

這裏的奧妙之處在於毒品貿易的一個最大特點,那就是生產者賺小頭,中間商賺大頭。坤沙本人就曾非常感慨的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有許多鴉片,可錢卻不多。有錢的是那些中間商人。他們買1公斤海洛因隻付給我們200美元,但運到美國後就能賣2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