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民族關係複雜,各派勢力林立,龐文瀾帶殘軍在果敢地區落足後,時時如履薄冰一般,不得不采取這樣的方法創造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同時,龐文瀾與當地的果敢人結合並獲取他們的支持,還采用通婚、漢化等方式,吸收融合其他民族。
事實證明,這種變色龍政策是非常有效的,不僅讓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果敢地區的三大勢力身上,爭取了時間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同時也讓所有人以為自己隻是一根牆頭草,從而隱藏了真實用心。
不過,長時間以來,外界對果敢共和軍實力的猜測,有許多不實之處,楊家威對龐勁東的講述也有一些吹噓的成分在裏麵。
根據龐勁東掌握到的情況,果敢共和軍今日能夠調動的兵力不過一千餘人而已,其中隻有三百多人是真正的核心力量,主要是當年殘軍的後代和認同龐文瀾政治理念的果敢人。
其餘的則是各個民族拚湊到一起的雜牌軍,還有來自境外的國際雇傭兵。
表麵看起來,龐文瀾在叢林裏打拚了幾十年,發展起來的隊伍不過千餘人,尚且不如自己侄孫用了半年不到時間在M國訓練出的雇傭兵,但實際上問題並不是這樣的簡單。
龐勁東組建血獅軍團的時候,上有來自M國高層的支持,下有當年的弟兄們鼎立支持,中有雄厚的財力支撐龐大的開銷,不可不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相比之下,叔祖龐文瀾既無天時,也無地利,更無人和,除了一幫在內戰中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殘軍,幾乎是一無所有。
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麵對著複雜的民族關係和政治環境,還有環伺左右的敵人,能夠生存下來就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完全可以說,果敢共和軍能夠有今天的實力,龐文瀾需要付出的努力,比龐勁東多出百倍。
除此之外,MD的曆史、政治和民族條件,也決定了這裏不會出現太過強勢的力量,通常一支幾十人的小隊伍就可以稱王稱霸了。
今日統治著果敢地區的彭家聲,當年起家的時候也不過就一百五十人的隊伍而已。
而也就是這樣一些力量,人數和戰鬥力連華夏打仗時的一支先鋒部隊都不到,竟然讓MD政府軍無可奈何。
幾方打了幾十年的仗,誰也沒有把誰如之何,最後隻能坐在談判桌上簽訂和平協議,彼此承認對方的存在。
了解到這些之後,龐勁東不免奇怪於,雖然英倫人走了東瀛人又來,但今日的MD竟能以主權獨立國家姿態出現,卻沒有被其他國家吞並。
說起來,在這些勢力當中,既有以民族為基礎的,也有以政治信仰為根基的。
龐文瀾原本隸屬的一方勢力,如今已經潰退到TW,其領導者對殘軍仍保持著間接影響。
這一方曾把這些流落異國的殘軍視為反攻大陸的基石,但龐文瀾心裏很清楚,這隻是一個不可能的夢。
於是他拿著TW方麵給的支援,卻隻是虛與委蛇,根本不作出任何實質性舉動。
正是在極度排華的奈溫時代,政府軍加強了對所有反政府武裝的攻擊掃蕩,其中最強大的力量最終隊伍四散。
此時龐文瀾已經解決立足問題,不過自己畢竟是作為外國軍隊,存在於他國領土。
為了躲過MD政府軍的攻擊,龐文瀾主動做出姿態,一方麵向MD政府表示,自己支持國家統一,另一方麵則幫助打擊其他反對派武裝。
這樣一來,龐文瀾獲取了MD政府的信任,躲過了那個最艱難的歲月。
這個時候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基於中緬的“胞波之情”,Z國政府與MD進行了領土談判,間接承認了英倫殖民地政府與清朝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一大塊本屬於Z國的土地,就此劃入了MD的國土,其中包括果敢的部分地區。
可惜這種用領土換來的蜜月沒持續太久,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雙方關係崩盤。
華人受到嚴重衝擊,跟緬族的矛盾也進一步加深。
幸運的是,果敢人受到的影響,並沒有其他地方的華人那麼大。
而且龐文瀾已經開始融入當地社會,韜光養晦,不出風頭的政策讓他幸運的躲過了這一劫,一直靈活地遊走於幾國的邊境地區。
說起來,過去的金三角地區雖然種植罌粟,卻幾乎沒有精煉的海洛因。
為了生存,各派武裝勢力開始染毒,果敢共和軍跟另外一方合作從國外引進了技術,開始賺取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財富,迅速成長為該地區最龐大的毒品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