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全年皆夏,氣候隻分為幹季和雨季,季節之間的區別隻有降雨量的多少,氣溫上的差別其實並不大。
從八月份開始,MD的大部分地區就會進入雨季,正如“雨季”這個名字一樣,幾乎沒有一天不下雨。
而且,往往是晴朗的時候陽光越強烈,接下來的雨也就越猛烈。
這種陰雨連綿的天氣,是東南亞地區的一道風景。
果敢地區的戰爭展開之前,MD的其他地區就逐漸已經進入雨季了,由於緯度的關係,緬北地區的雨季要遲至九月份才開始。
這段時間以來,果敢共和軍采用遊擊戰和運動戰拖延住MD政府軍,正是因為雨季就要到了。
貌埃大將一直身居上層,沒在基層部隊工作過,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政治鬥爭上麵。
雖然他掛著大將的軍銜,對軍事基本上卻一竅不通,壓根沒料到雨季會對軍隊造成怎麼樣的影響。
通萊當然是知道的,本來也對雨季的到來做了一定準備,然而前段時間戰場的順利進展,使得他早把這回事拋到腦後了。
直到這一天,蒙蒙細雨逐漸變成石子一般,越發沉重敲打在身上,通萊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在前一段時間,通萊會馬上下令所有部隊原地待命,停止全部攻勢。
眼下通萊隻是戰區副總司令,下達任何命令都需要經過貌埃大將的批準。
而貌埃大將這位總司令不但不在前線,而且正如平常的日子一樣,在首都又關起門來開會了,會議的內容是雨季的社會治安和國家建設問題。
通萊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也沒有任何辦法,隻能耐心的等待著會議結束。
這種會議是全封閉式的,期間不跟外界聯係,以防止泄密。
如果換作是M國這樣自由度比較高的軍隊,現場指揮官在這種情況下,有權根據自己的判斷下達命令,但是在MD這樣的專製極權國家則是犯大忌。
軍政府的領導們可以允許戰場上的失敗,但絕對不能允許下級僭越上級。
戰場上的時間分秒必爭,拜托於MD政府這種可愛的體製所賜,果敢地區的戰局很快就得到了逆轉。
MD政府軍當然知道如何應對雨季,果敢地區的雨季卻有其獨自的特點。
現在參戰的這些部隊,相當數量都是重型部隊,首先機動性就要受到嚴重影響。
再加上果敢地區複雜的地勢地貌,更是把雨季的影響擴大了數倍,MD政府軍立即變得狼狽不堪。
雨季的果敢地區就是一片汪洋澤國,滂沱而下的大雨將一切景物都變的朦朧了,山嶺、叢林、天空和大地,在雨中好像融為一體。
人身處其中好像夢境一般,即便伸出手去也觸摸不到一點真實的存在,唯一可以真實感受到的是腳下泥濘的地麵。
果敢地區十分落後,真正意義上的公路沒有幾條,更多的都是壓得平整一些的土地,勉強當作公路使用。
在大雨之中,這些土路被深可及膝的泥水淹沒,車輛的排氣管再也排不出氣來,反倒是拚命的往裏喝水。
如果離開這些道路則更糟糕,因為到處都是沼澤,即便人走到其中都可能陷進去,更何況是車輛和重型裝備。
當第一場雨結束的時候,MD政府軍就全部陷在了沼澤中,士兵還可以勉強到處走動,所有的火炮、坦克和車輛全部動彈不得。
而也就在這個時候,果敢共和軍的反擊開始了。
果敢共和軍久居當地,對水文、氣候和地形,幾乎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