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公都在拋橄欖枝(1 / 2)

隊伍一路東行,速度頗快,卻無誰感到疲乏,隨著從西北幹燥悶熱的環境中解脫,渡過渭水,入函穀關,長安城遙遙在望。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長安,八百裏秦川,四麵環山,中部河流縱橫,氣勢磅礴,王氣濃厚,曆史之厚重無人能及。

在曆史上,曾有多位帝王都將長安作為心中最理想的王城福地,因為關內有函穀關、潼關天險可守,關中隴蜀的沃野千裏,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麵防守,並向東方牽製諸侯,城外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這正是風水格局中的金城千裏,天府之國。

到了長安城外郊,天氣不再是西北蘭州地區的幹燥,唯一的區別就是暖和,春天的氣息很濃重。

官道上商客、士子、出遊踏春的隊伍絡繹不絕。不過,當李承乾的座駕走到哪兒,前路就有當地的父母官率領下屬官員於官道旁跪迎。這架勢,直接嚇壞了那些還站在河邊賦柳的學子。他們還沒明白車裏坐了那個大官,就聽見當地父母官磕頭高呼千歲,立刻知道這支隊伍居然是太子的隨從,這群人那還顧得上寫詩裝逼,通通跪在了地上,遠遠望著,希望能入得太子法眼,從此平步青雲。

唐代雖有科舉,但大多數的名額都是門閥舉薦,寒門學子登龍門的機會太少,就連一代文豪白居易都有曾向大名士顧況行卷,從此將自己的名氣打出來。文豪尚且如此,何況那些掙紮在科舉考試上的學子?

遇見李承乾,他們還不像餓瘋的人看見了饅頭。盡管有侍衛開道維護秩序,仍有大批為了自己前途的學子衝過長矛大刀跑到了李承乾牛車前求前程。

“太子,可否收下小民所作的詩文。”一個頭戴青色四方巾,身穿寬袖白素袍的男子第一個衝到李承乾馬車前方,他是最不要命一個人,剛才在侍衛的阻攔下,他爆發了所有力氣,隻為自己的前途,早先一步奔跑。

長安城就是這麼奇葩,幾乎每天都有士子攔住某位官員的馬車然後獻上詩文,幸運兒隻有少數,大多一輩子都無法得到貴人的賞識。

以前不知道被人攔過多少次路,馬車裏的李承乾剛聽見外麵有人毛隧自薦,他根本就受不了這種打擾,把手一揮“拉下去。有真才實學上就去考場,是金子自會有發光的一天。孤最看不慣便是這種人”

於是,侍衛估計理解錯了,那位學子,很不走運被扔了出去。

“告訴那些人,孤有要事回宮不得攔駕。”李承乾的聲音自馬車中傳出,似乎有點氣憤。

陳華把車窗的簾子挑開,就看見外麵站了好多學子,他們的手裏正拿著自以為最好的詩文翹首期盼。他們的衣著打扮都頗得幹淨,但並非奢華,沒有動輒束發金冠白綢玉扇,那是有錢有勢家的少爺,這群人能站在李承乾經過的路邊行卷,就證明他們都是無權無勢隻有一顆靠讀書改變環境的心。

這些人,或許都不算有才,但有著一顆赤子之心。此那些靠父輩或者裙帶關係走上仕途的人,造福一方的機率要大。

陳華自己雖然害怕麻煩,但他不同情別人麻煩。尤其是李承乾,陳華巴不得他每天都麵臨著麻煩。

“太子,讓人把外麵所有人的詩作收上來,某想瞧瞧。”陳華說話了,然後他放下簾子,看著李承乾“你知道周公吐脯,天下歸心的意思麼?”

“華哥兒提醒的對,孤是太子,時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李承乾知道陳華在教育自己,他其實是太心急了,回長安的路上一連接到三封催促他回來的家書,分別是皇後長孫氏、太子妃蘇氏,以及從不言語感情的老李親筆所寫,他知道太上皇在等著他回去,他肯定是不行了。

“別自責,你迫切回長安的心我知道。”陳華安慰道:“他們不知道你是為了盡孝,棄賢敗名,言論猛於虎,今天你若不收下那些對你有期望的人的文章,以後你就真找不到賢臣了。”

李承乾笑著點頭,隨即吩咐下去:“把外麵所獻詩文,全部收下,等孤回宮之後再一一細看。”

李承乾這道命令傳下去,行軍書記長孫衝對於收買人心做的十分到位,一邊張羅著收集學子手中的詩文,一邊想著陳華的確是個妙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李承乾,長孫衝的家族是站在李承乾的方陣,這樣的人,他在考慮回到長安就向自己的父親推薦,極力拉攏成為自己人。否則被別人搶著去了,那就是長孫家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