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陳華的回答(1 / 3)

《兩小兒辨日》是從戰國時候就流傳下來一則寓言故事,無非是教育後人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寓言中用一代文學巨擎孔聖人做例子,闡述連孔聖人都無法回答兩個孩童提出來的疑問,間接證明這世界其實是有許多知識,是我們沒有完全掌握,所以要謙虛學習,不能不懂裝懂。

這個問題其實是沒什麼可研究的,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天文學方麵不是很發達的時代,對宇宙的認識還處於朦朧階段,無法回答一些簡單的常識性問題。孔子回答不了太陽何時距離地麵最近,並不代表孔子之後的人,不會循著他的足跡,解決這一個問題。

太陽什麼時候離地球最近,這是一個天文學上的問題,亦可以說,解決這個難題足以打開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因為,從微觀的角度講,地球是圍著太陽轉動,所以離太陽的距離,幾乎永遠都不會發生改變,這個道理在場的人無人能懂,唯一明白這個道理的,便是陳華這個從千多年前穿越到唐朝來的人了。

地球離太陽的距離是不變的!初中地理就學過!

歐陽詢立刻來了興趣,這是個好問題啊,看樣子似乎很有挑戰性:“孔兄,你說說,爾等爭論的結論怎麼樣了?”

歐陽詢挺想立刻知道這場爭論進行的怎麼樣,畢竟這是一個連孔聖都回答不了的問題,誰要是回答的合理,這豈不是一個成名的機會?

孔穎達搖了搖頭,頗有歎氣的樣子:“諸位同僚爭論了許久,也沒得出令人折服的答案。吾和於兄、姚兄,皆以為日初出時距人近而日中時遠也,而敬宗和義府小兄則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至於蘇兄,則是搖頭不語,誰也不依。”

孔穎達身後還站了兩個鶴發老者,這是他所說的於兄、姚兄,這二人和孔穎達都是老相識,一個是於誌寧,一個是姚思廉,兩人都是以前秦王府的十八學士,被老李養在弘文館中修書打發時間,其中於誌寧還是李承乾的老師,兩老者都是那種瘦骨嶙峋型,看樣子就頗有骨氣。而許敬宗和另一個比陳華都還小幾歲的年輕人則是站的較遠一些,在弘文館中,能和許敬宗走的近的人很少,李義府便是其一。

李義府本來在蜀中一代很有才氣,乃是蜀中第一才子,擅詩畫,好文墨。因為其才氣冠絕蜀中,居然被劍南巡察大使李大亮舉薦給了老李,老李本是打著天下英雄盡入吾榖中的用人理念,加之李義府的確有才,就派到了弘文館做了個直學士。這人和許敬宗性格義氣都頗為相投,兩人一見如故,在這弘文館中到成了一對形影不離的人。

如今的李義府可謂是弘文館中的一顆新星,因為其年齡最小,方才二十歲,正直風華正茂的年齡,許敬宗帶著他去長安參加過幾場詩會,寫過幾首詩,在長安城也混了些許名氣,加之老李對他也十分看好,如果不出意外,三五兩年,李義府必定會從直學士正式成為弘文館學士,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今早,自己那個交心的好友許敬宗卻旁敲側引,說弘文館今天要來一個和他差不多年歲的人,此人來弘文館居然直接就當學士,李義府嘴上沒說什麼,心裏可是想瞧瞧那人究竟有何本事。

弘文館學士可不是誰都能當的,蜀中第一才子李義府混到現在都還是個直學士,心裏多少有點酸葡萄心裏,所以無意中已經把今天要到弘文館來的人當成了自己的一個潛在敵人。

穿一件青色襆頭袍衫,氣度從容不迫,似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李義府跨步而來。他年齡不過二十歲左右,下頜方正,目光清朗,劍眉斜飛,整張臉看上去十分白皙俊朗,讓人有種揉碎的衝動,男人幹嘛長那麼白。